同为寻根而来 姨甥俩在南安凤山寺巧遇
卓月英和黄卿兴这对姨甥在凤山寺巧遇。
随着凤山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热络,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通过参加凤山文化旅游节活动,一面拜谒神明、一面寻根谒祖。昨日,在第六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上,记者就遇到了几位寻根的侨胞。
心念“家乡人”打印祖辈名字成功找到亲人
昨日,在马来西亚南安社团负责人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两名寻根侨胞黄卿兴和卓月英,采访中发生了有趣的一幕。
“嘿,你怎么也在这?”看到迎面走来的黄卿兴,卓月英高兴地拉住他。原来,黄卿兴和卓月英同是马来西亚人,是姨甥关系,此次两人跟随不同的团队到南安参加凤山文化旅游节,“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南安,互相不知道对方来了,在这里能见到很惊喜”。
除了拜谒广泽尊王,黄卿兴和卓月英此行还有另一个目的:寻根谒祖。“从小祖父一直告诉我们,我们的家乡叫南安。在我们的心里,‘南安’这两个字很重,它是一个地名,更是祖辈对家乡的思念。”卓月英告诉记者,她的小名叫爱华,就是“爱我中华”的意思。
然而,随着带有家乡记忆的祖辈先后离开,能留下的寻根足迹越来越少。“出发前,弟弟特地叮嘱我多联系南安当地和马来西亚南安社团帮忙寻找,还将寻根基本信息写在纸上,让我随身携带。”卓月英说。
记者看到,纸上写了父母亲、叔伯和家里三个男丁的姓名,及祖籍地址“福建省南安县象运(应为‘翔云’)碗中二十八都”。
来南安几天了,28日就要回马来西亚,还没找到家人。“这次如果没有找到,弟弟打算亲自来寻找。”卓月英说。
与卓月英不同,黄卿兴此行幸运地找到祖父心心念念的“家乡人”。“我家在南安洪濑镇东林村陈堂。”每当有人询问寻根结果,他总会一字字念出家乡全名。
“祖父和父亲去世多年,但我们兄弟一直牢记家乡还有亲人在。”黄卿兴说,今年清明扫墓,兄弟相聚,就提起寻根的事。因在国外工作,在出发来南安前,他特地回马来西亚,找出祖辈们的名字,并打印下来。
经多方打听,黄卿兴知道爷爷堂亲的后代曾在多年前回过南安。对方还提供了洪濑镇东林小学黄卿纯老师联系方式。在与黄卿纯互加微信后,黄卿兴将祖辈的信息发送给对方,在对照祖辈名字后,确认黄卿兴祖籍地在洪濑镇东林村。
26日中午,黄卿兴刚到南安,就直奔东林村,见到了叔公的孙子(即堂弟黄继贤)。当天,他还参观了祖父住过的祖厝,到丰州黄氏家庙祭拜。
“26日晚,我把南安这边拍的图片传给马来西亚的哥哥姐姐看,大家都很激动。”黄卿兴说,他回马来西亚后,打算带家人一起回来,参观祖父们生活过的地方。
去年寻根梦圆“侨三代”今年带月饼给亲人
今年凤山文化旅游节是马来西亚华人陈世雄第二次前来参加。“当时第一届跟团过来参加,这次是第二次来参加。”陈世雄点赞凤山文化旅游节,他说这个活动能让更多海外华人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回乡寻根并探亲谒祖。
去年11月,陈世雄携一家10口人,带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全家人首次踏上家乡故土,到南安眉山乡观音村寻根谒祖,完成已故的父亲遗愿,当时本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这一感人故事(详见本报2016年11月15日市井版)。
自去年在眉山乡观音村寻根成功后,陈世雄转发本报报道,并将这个喜事告知全家族50多口人。“那次经历让全家人都很感动。如今,母亲虽身在马来西亚,心里却记挂着家乡,我也会经常跟她讲一讲家乡风土人情。”
这次,陈世雄跟团参加凤山文化旅游节,出发前他带了5盒马来西亚月饼,准备送给远在眉山乡的亲人。“临近中秋,月饼代表我们全家人远在海外的牵挂,礼轻情意重。”
26日,陈世雄独自一人奔赴眉山乡观音村,到祖厝里点香拜谒后,将月饼一一送给亲人。“这次回来,感觉家乡又有新变化,村道干净整洁,一幢幢小洋房格外显眼,生活越来越好了。”陈世雄将这些一一拍摄下来,通过手机传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兄弟姐妹,实时分享他的喜悦之情。
陈世雄是马来西亚“侨三代”。据了解,他的祖父早年到马来西亚谋生,靠着闽南人顽强拼搏的精神,打拼出一片天地。“虽然我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但通过近年来文化上的沟通交流,以及去年寻根祭祖后,与家乡感情越发深厚。”
“我们常说饮水思源,通过拜谒祭祖等方式,到祖父出生的土地上看一下,无形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毕竟血浓于水。”陈世雄说。(记者 庄晓丽 卓晓熹 李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