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运动员在本届全运会狂揽7金1银3铜
8日晚,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圆满闭幕。本届全运会南安籍运动员表现出色,共收获7金1银3铜,创下南安历史新高。其中,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获得6金2铜,占福建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群体项目中,收获1金1银1铜。
“原来南安体育这么好!”不少市民发出感叹。
“成绩比我们预想的好得多。”9日,南安市体校校长杨再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功的种子在很早以前就种下了,“这是十几年的积累”。
竞技体育项目夺得6金占福建队金牌数三分之一
8月17日,在全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男子双人划艇决赛中,南安籍运动员叶泳涛与队友黄永泽以116.90秒的成绩夺得金牌。这是南安籍运动员在本届全运会上拿到的首枚金牌。
此后,全运会赛场上捷报连传:8月18日,许燕茹获女子单人划艇金牌;8月29日,陈海威获男子花剑个人赛金牌;9月1日,陈冰冰获女子花剑团体赛金牌;9月2日,李发彬获男子举重56公斤级金牌;9月3日,戴伟斌获射箭团体赛铜牌;9月4日,赵永超获男子举重85公斤级铜牌;9月4日,王乌品获女子三级跳远金牌。
6金2铜,这是竞技体育项目中,南安籍运动员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据了解,福建代表团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夺得17.5枚金牌、15.5枚银牌和20枚铜牌(跨省组队的2人以上、4人以下的项目,每人按0.5枚奖牌计算),创造了福建代表团参加全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竞技体育项目中,有15名南安籍运动员闯入决赛阶段,最终取得6金2铜,可以说,南安籍运动员的夺金质量是非常高的。”杨再发说。
此后,在今年刚刚设立的三人篮球公开组项目中,南安籍运动员张鸿林与队友张佳滨、吴德琳、黄清彬夺冠,打破了近30年来福建队在全运会“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比赛中无缘决赛的窘境,创造了新的历史。南安籍运动员陈秀琼与队友分别获龙舟项目100米、500米的银牌、铜牌。
杨再发说,这几天,福建省体育局、泉州市体育局领导向南安市体校表示祝贺,盛赞“南安运动员敢拼、能吃苦”。
体校校址两次搬迁办学条件不断提升
“当下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南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杨再发说,南安市体校校址两次迁址,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就是一个实证。
据了解,市体校设立于1973年,当时学校位于南安一中旁,面积不足3亩,没有足够的教室和训练场地,只开设了篮球、田径、游泳和羽毛球4个项目,其中羽毛球项目下设到国专中心小学。学校的文化课只有小学四、五两个年级以及初中三个年级。
学校的办学条件艰苦,学生训练和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看到游泳池的第一眼差点没吓晕,池底一层青苔,黑黑的。”许燕茹回忆说,她差点因此打了退堂鼓。
“教室还常漏雨、停电。”叶泳涛对此记忆犹新。
2002年,柳城中学搬迁,市委市政府将原校址批给体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慢慢地,体校增设小学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以及高中三个年级。“文化课的增设,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延续性,家长们才愿意送孩子到体校。”杨再发说,这对体校留住好苗子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次迁校后,训练场地多了起来,新设立的举重、跆拳道两个项目发展快速,随后学校又增设女排、摔跤、网球项目,与泉州少体校联办皮划艇项目。然而,很快又有问题凸显出来。“专业性不够强,这里毕竟仍是普通学校的办学条件。”杨再发说。
“每次参加泉州市、福建省的比赛之前,我都要到南安一中的塑胶跑道练习一段时间,让脚熟悉感觉。”王乌品说,以前在体校,平时训练的跑道只是一条黄土道。
2010年,南安市体校新校址开始建设,2012年正式迁入,室内恒温游泳馆、风雨跑道、室内训练馆等相继投入使用。“现在达到全天候训练条件,不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杨再发说,目前市体校的办学条件在国内县级体校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训练文化两手抓每4年输送上百名运动员
“诚、勤、毅、搏”是南安体校的校训。“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杨再发说,不管是训练、文化课还是生活,学校都要严抓、严管。
杨再发介绍,学校目前在编教练员18个,聘任教练员10多个,“这些教练员以前都是优秀运动员,经验丰富”。杨再发说,这样才能用专业的眼光挑选好苗子,给学生打下好基础。
市体校的教练员还要兼任生管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彼此非常熟悉,感情很好。很多在外拼搏的运动员,回乡之后一定会回体校看望自己的启蒙恩师,叶泳涛、许燕茹、陈海威、李发彬……无一不是如此。“我有鼻炎,老师比我还着急,带着我到处寻医问药。”陈冰冰说。
“我们会一直跟踪向上输送的运动员情况,绝不会‘送一个,丢一个’。”杨再发说,本届全运会,教练员都会在赛前打电话给自己的学生鼓劲加油。
在杨再发看来,体校学生除了训练好,文化课也要好。“市里有关部门为我们配齐了所有文化课老师,包括音乐、美术等。”杨再发说,优秀运动员要突破,就要思考新技术,或者揣摩对手的技术特点,想办法攻克对手。“有学习、思考能力的运动员才能走得更远。”
“除了运动基础,培养学生自制力,能吃苦、坚持、拼搏等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杨再发说,正如全运会赛前受伤的李发彬说的,“靠着坚持才能夺冠”。
据了解,每一个奥运周期(4年),南安市体校向泉州、省体工队输送上百名“初级”运动员。目前,南安市体校已连续三次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记者 苏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