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六旬翁当两岸闽南语“信鸽” 吟唱古诗词

海丝商报   2017-08-15 10:59

­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昨日,到南安丰州进行文化交流的台湾学者蔡金安,用闽南语即兴吟唱了一首《将进酒》,歌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  十年来,蔡金安经常往返台湾和大陆,用闽南语吟唱的方式,当起了两岸闽南语交流的“信鸽”。

­  被闽南语文学感动致力闽南语诗词吟唱

­  头戴草帽、吟唱诗词声音洪亮……昨日,记者见到了这位饱含古风古韵、精神抖擞的六旬老人。

­  当记者问及为何要推广闽南语时,蔡金安打开了话匣子。

­  “这源于我对闽南语的热爱,十几年前,在偶然机会中,接触到由黄劲连等推动的台语文学营,被闽南语文学细腻、丰沛的感情所感动,从此就‘爱’上了闽南语。”蔡金安告诉记者,这一“钻”进去就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大力推动闽南语,出版教科书、文学书籍、杂志,更聘任多位学者为顾问,编出一套完善的语言教材,并热衷于用古调吟唱闽南语诗词。

­  “在台湾,闽南语真正走进了课堂,成为学生的选修课,而在大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闽南语逐渐式微,出现乡音难觅的囧状。”他告诉记者,到大陆后,他发现人们普遍的交流方式是普通话,很多父母为让孩子融入大环境,刻意不说方言,闽南语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忘。

­  2007年,蔡金安开始到厦门等地推广闽南语。“我就在海峡两岸奔走,传授闽南语古诗词吟唱,带来台湾推广闽南语的经验。”蔡金安告诉记者,闽南语是泉台共同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更能增进两岸的文化认同感。

­  创造“蔡氏吟诵法”推动闽南语进课堂

­  多年来,蔡金安先是创作了500多首闽南儿歌,后来又收集了唐诗300首,依平仄、押韵等进行编曲,唐诗优美的文字与闽南语动听的旋律相结合,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听觉效果。如今他创造的“蔡氏吟诵法”在两岸颇有名气,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  2008年,在蔡金安不断奔走和牵线搭桥下,首届由两岸合办的厦门市闽南文化夏令营开营,来自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专家轮番上阵授课,除了教授闽南语,还讲授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台湾闽南语文学、闽南语古诗吟唱、闽南民俗等。

­  “如今,闽南语即将走进100多所学校,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蔡金安告诉记者,2015年,他曾到泉州一中、培元中学、泉州五中、泉州七中等学校巡回传授闽南语古诗词吟唱,反响热烈。

­  他表示,闽南语是闽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接下来他将深入南安等地传播闽南语,与当地闽南文化学者多交流、学习,共同推动闽南语走进课堂,营造浓厚的闽南语学习氛围。

­  欲和大陆学者合作推进闽南语诗词吟唱申遗

­  据了解,中国古诗词吟唱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当时吟唱所用的语言是中国的“古汉语”,而“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用闽南语吟唱古诗词,还原了千年前祖先吟诗的情景。

­  “闽南语音域甚广,有七声八调,本身就是音乐性的语言,用吟唱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记忆,而且吟唱过程中有美的享受。”蔡金安介绍,用普通话读诗颇为单调,但用闽南语吟诵,能将诗词的抑扬顿挫演绎得淋漓尽致。

­  “很多古诗词,用普通话念不押韵,但用闽南语读起来就押韵了。吟唱古诗词可以有很多种曲调,如《长干行》是宜兰酒令,《春晓》是鹿港调,《朝发白帝城》是天籁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歌仔戏调……”蔡金安告诉记者,闽南语吟唱是闽南地区传承诗词文化的传统方式。

­  “如今我正在两岸搜集脍炙人口的吟诵‘古调’,希望通过重拾这些古老的吟诵方式,对其归纳、整理、研究,共同推动闽南语文化研究。”蔡金安表示,他希望联合大陆闽南语学者,共同推进闽南语诗词吟唱非遗申请工作。

­  在采访中,蔡金安也对南安著名的“贵峰诗社”赞赏有加。

­  “我对南安贵峰诗社早有耳闻,听闻在贵峰王氏家族,上到花甲老人下至懵懂孩童,都能随口吟诵出自己所熟知的诗词,为世人展现了‘野老牧童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的盛况。”蔡金安告诉记者,贵峰诗社古诗词吟诵是“新调”,他吟唱的是“古调”,两者在读音上略有不同,但各有千秋、风格相近。

­  “期待有一天能和贵峰诗社的‘大咖’切磋,增进彼此的了解。”蔡金安说。(记者 赖香珠 李想 通讯员 陈志彬 傅丹阳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青年演员蓝曼予到永春拜师学习白鹤拳
  • 永春佛手春茶产销两旺
  • 洛江区政府区长郭宁督导惠女水库水环境污染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