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南安这项指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南安商报   2017-06-01 10:02

­  去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今年5月30日,我们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南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及科技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离不开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至此,向全市科技工作者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  

­  南安市科技工作巡礼

­  科普给力 

­  南安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高出全国水平

­  最新调查显示,南安市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6.5%,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得益于南安市科协认真贯彻《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积极推进科普活动。目前,全市有2个省级、泉州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6个乡镇(街道)、400多个村(社区)均成立科普协会(小组),46个学校科协、157个非公有制企业科协。南安市因此蝉联第五届福建省科普先进市、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市(2011-2015年)。

­  科技进农村活动。

­  科普惠民

­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  整个5月,水头南星中学的学生们高兴极了,因为流动科技馆“流”到了他们学校,逗趣十足的机器人、奇妙的科学小实验……吸引了周边学校的学生前来观看。据了解,南安市流动科技馆于去年建成,今年开始巡展活动,每个乡镇展出为期一个月,下一站将前往石井。

­  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2011年以来,南安市新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14个,科普画廊(宣传栏)24座,全市共有46个学校成立科协。2011年以来,南安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国家级奖项目13个并实现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获省级奖项目53个,有32个代表队在福建省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中获奖。

­  开展科普“五进”,除了进校园,还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每年的科技活动周、科普日以及纪念性节日,市科协都会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每年,市科协编写发放科普资料1万多份,近2万人次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约5000人次参加科普讲座、技术培训。

­  2015年,市科协依托南安市沼气协会建设南安市科普惠农服务总站,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目前,全市有26个乡镇(街道)、400多个村(社区)成立科普协会(小组)。

­  今年市科协在市有线电视台开设《科普新说》栏目,每周播放两次,每次30分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全市宣传普及科普知识的一块新阵地。市科协今年还将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南安市三农网络书屋”。

­  市科协对全市乡镇、村(社区)科协负责人进行培训。

­  智力服务

­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  今年年初,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清华大学钱易院士等一行来到南安,进行“中国农村能源革命与分布式低碳能源发展”“再生资源利用”等课题考察。市科协积极组织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内的企业进行对接。

­  近年来,市科协在推动高层次人才与企业项目对接,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南安鸿盈有机肥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与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副所长、首席研究员徐会连博士合作研发生产销售新型微生物菌剂项目。公司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植60多亩大棚有机蔬菜,目前已大量上市。

­  组织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市科协提供智力服务的一大有力举措。日前,市科协组织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申报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有望为南安再添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目前,南安共有2个省级、泉州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  泉州市天龙环境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就是其中之一,企业与专家的合作项目“用于废气中有溶剂回收的干法氮气脱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已经产生相关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天龙利用该项目技术投资建设了宁波新华昌集装箱喷漆废气回收有机溶剂合同环境能源项目,试运营以来,获益颇丰。

­  科普活动中,猜谜语是市民最喜欢的环节之一。

­  科技进校园活动。

­  专利授权

­  2016再创新高

­  专利申请13827件,比增81.5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11件,比增61.25%;专利授权7712件,比增39.1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1件,比增73.5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5件……南安市2016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再创新高,分别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  “在《南安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中,曾定下了其中一个目标——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件以上。”市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16年,南安已经超前完成了这个目标。

­  近年来,南安市积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方案,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开展职务发明专利提升行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同时,加强专利试点示范建设,培育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

­  截至目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55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7家、省科技型企业92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4家、泉州市科技小巨人企业79家,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1家、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1家、省知识产权试点单位7家,泉州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6家、泉州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8家。

­  

­  南安市科技工作者风采

­  张联财:

­  半生倾注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和推广

­  在南安市码头镇东大村,张联财是大名鼎鼎的水稻专家,被称为咱厝的“袁隆平”。凭着对水稻种植的热爱,他在农田里摸爬滚打半个世纪,顶着嘲笑与责怪声,经历一次次挫折,终于培育出优质稻种“东联5号”,成为省优质稻主推新品种,并在各地推广种植。他因此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省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各级荣誉20多项。

­  张联财说,培育出口感更好、营养更高稻米的梦想是他饿出来的。青少年时,张联财经常挨饿。“那时常吃野菜、喝米汤,饿怕了,吃饱饭成了我最大的梦想。”

­  初二便辍学的张联财,到生产队劳动。领导看他读过几年书,派他参加矮秆水稻推广工作,从此与稻种结缘。“我没什么基础,但想着要是能研究出一种高产水稻,为大伙的肚子作点贡献,就太好了。”

­  “没有基础,只能自学专业知识。”张联财说,当时,农业书籍很少,他到处借也借不到几本。当时听说某杂志是农业方面的权威刊物,就想订阅。在1966年,这份杂志一本要两三毛钱。为了买书,他经常上山割柴草卖。遇上不明白的知识,他要走上30多公里路,到南安良种站请教,有时也会走上一两天路,到厦门、漳州等地的农校、良种场向专家请教。

­  “我看过的书可以装满一车。”在张联财家中,记者看到有好几个柜子和书架子上堆满了书,书刊的时间从10多年前到近期,有10多种。

­  刚开始,很多专业书籍看起来犹如天书,但他硬是啃了下来。1990年,经层层选拔,他以省农民代表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科技兴农知识竞赛”,获得三等奖,令很多人对这个“门外汉”刮目相看。

­  为了寻找新稻种,他经常跑到附近乡镇、县市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看看别人又引进了什么品种。对于他的专注和认真,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不自量力。

­  天道酬勤。1973年,他成功培育出“认真3号”稻种,并迎来首次丰收。稻种成熟期比其他品种的水稻提前10多天,在那时候,这就意味着少挨饿10多天。附近的农户,甚至永春、仙游等地的农户都纷纷前来引种。

­  为了研究,他将全部收入投了进去,家里实在没钱了,就到信用社贷款。1994年,他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IR72”水稻良种,试种情况良好,开始在码头、诗山、向阳、罗东等乡镇推广。没想到,水稻进入抽穗期时,强台风袭来,稻瘟病大面积发作,造成很多农户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  “当时多亏了政府的支持,我才有勇气坚持下去。”张联财说,农民隔三岔五地上门讨要损失,最多时有几百个人。夫妻俩将责任尽量担下来,把值钱的东西都卖掉,还贷款2万多元赔给农户,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这件事总算解决了。

­  努力总会有回报,他的稻种研究终于结出硕果。1997年,他从广东引种,通过辐射诱变等技术,培育出了“东联1号”稻种,并经过5年选育出了“东联5号”种子。2003年,“东联5号”参加省第二届优质稻评选招标,在30个中晚稻品种中排名第一;2006年10月,通过省科技厅、农业厅专家的评审鉴定,该稻种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  如今,“东联5号”已在南安、安溪、永春、龙岩、莆田、漳州等地广泛推广。“我们村里好多人都是用老张的种子,产量大,饭煮着也香。”张联财的邻居张大爷说。

­  在不间断研发新稻种的同时,张联财成立了“金山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在张联财家中,还有间教室,是南安市培训农民的田间学校之一。

­  “我希望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有需要的农民朋友,让他们早日实现‘丰收梦’。”张联财说。

­  黄如良:

­  南安首位进站博士 致力于管理与技术创新

­  2005年下半年,成功科技园博士后科研站迎来了首位博士——黄如良。毕业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和战略管理的他,如今是天广中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负责公司战略规划、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  谈起来南安的原因,黄如良说这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当年他已准备去泉港博士后工作站,同时,南安博士后科研站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热情邀请他到南安看一看。面谈那天,市领导亲自接洽,并给他详细介绍了南安博士后科研站以及对驻站博士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  “当时心里还是有疑虑的。”黄如良告诉记者,一来南安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方面都比较弱,二来担心待遇和条件不能落实。但是他被南安方面的高效率和热情打动,放弃了去泉港博士后工作站的机会。

­  后来,经部门推荐,在考察洽谈3家企业之后,黄如良选择了天广消防。他在天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一个调研小组,对天广进行调查研究。

­  经过全方位梳理,黄如良首先帮助公司进行管理创新,打破公司原来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全程组织天广消防股份公司设立、首次公开发行A股及资本运营等事项,从而带领天广走上一条规范管理的道路。

­  此外,黄如良还制定了技术跟随研发战略,完善了市场驱动型研发团队,每年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在黄如良带领下,创建了福建省消防行业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福建省消防行业唯一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为公司科技创新打造了基础。时至今日,天广累计申报专利120多项,23项新产品、新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0项产品被认定为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累计承担国家火炬计划、福建省科技创新项目等30多项。天广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泉州市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

­  管理与科技的创新,让企业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2010年11月,天广消防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南安首家境内上市的公司,为南安市股份公司改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及上市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2011年,天广消防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站经批准设立,成为南安市民营企业第一个、南安市第二个博士后科研站。

­  2013年,天广入选福布斯亚洲中小上市企业200强,2015年12月,公司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重大资产并购重组,收购广州中茂园林及中茂生物,实现消防、园林、生物三大主业并驾齐驱的局面,完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布局。2017年4月,公司再次实施重大资产并购重组,收购食用菌领域两大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继续做强做大食用菌业务。

­  从2006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天广销售收入从数千万发展到5个多亿,净利润从几百万到1个多亿,税收从300多万到4000多万,均大于10倍增长。截至2017年3月31日,天广净资产近60亿,比上市前增长了15倍以上,取得了卓越成绩。

­  黄如良个人先后荣获“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管理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第五批优秀人才”“2015福布斯上市公司最佳CEO”等。(记者 苏明明 文/图)

­  

­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市文保中心到安溪县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
  • 海天之间的“调色盘”:丰泽这里,绽放缤纷
  • “锦绣山河·美好旅程——5·19中国旅游日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