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土楼遗世独立(图)

海丝商报   2016-12-05 10:01

朵桥土楼内部

炉中土楼

湖内土楼

湖内土楼雨亭潘公祠朵桥土楼

­  福建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闻名于世。2008年7月,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3000余座,其中以南靖、永定、华安三县的土楼最为著名。不过,土楼并非其他地方才能看到,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南安也有自己的土楼。

­  在南安金淘、码头、乐峰、罗东等地,还保存着近十座美观坚固的土楼建筑,数量居泉州各地之首。这些土楼历经百年沧桑,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期《九日山下》将带你探秘南安土楼。 范曦卓天然文/图

­  朵桥土楼:两种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

­  在金淘镇朵桥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朵桥富无朵桥厝,有朵桥厝无朵桥富”。意思是,有比朵桥富的,但是没有朵桥这样的古厝。有朵桥这样的古厝,却没朵桥富。这句古老的俗语讲述的便是朵桥土楼。

­  朵桥土楼又被称作“聚奎楼”,呈四方形,占地面积1016平方米,坐西向东。据南安市文管办主任杨小川介绍,这座楼建于康熙晚期,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泉州市唯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名单的土楼。

­  走进古老的土楼,站在天井中间,顿时感觉自己变得渺小。土楼有三层,第三层特别设有回廊。土楼居民傅均壹老先生给我们当起了导游,他说:“建第三层回廊是为了方便查看敌情。因为匪寇较多,建造窗口和回廊可以全方位查看敌情。”

­  那天正下着雨,雨水顺着土楼的房檐,落成一条线。从远处看,如同一匹白色薄纱从房檐坠下,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土楼。

­  关于聚奎楼,福建省民俗学会会员傅孙义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一个动人的传说。

­  清朝初年,傅方升和傅方进兄弟俩在替别人建房挖地基时,掘到一批无主的金银,变成了大富翁。他俩为避免露财惹祸,在生活上尽量保持俭朴。半年后,傅家兄弟准备修建一座房屋,一起到杉行选材料。

­  当时,杉行老板正与瓦窑头家、朵桥财主品茶,看见两个头戴草帽、身着旧衣的穷汉来问杉价,便鄙视地说:“你们搭火灰寮的,还想修破厝,竟然问起大杉料的价钱,简直是‘买四两肉问船猪到几只’!”

­  “我们要建一座大厝,怕贵行的杉料还不够用啊。”傅方升说。

­  “如果你们能从身上拿出50两银子,我整个杉行都归你所有。”杉行老板说。接着瓦窑头家和朵桥财主也参加打赌,并立字为据。傅家兄弟俩从容不迫地从口袋中取出50两银子,交给杉行老板,赢得了这场打赌,建起了当时最豪华的土楼。

­  土楼两侧各建有一座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均为五开间三落大厝,穿斗式木结构,硬山背,燕屋脊,砖石木精雕细刻,红砖碧瓦,用石栅栏与主体土楼连成一体,形似轿子。朵桥老人会会长黄种欣介绍,这样奇特的建筑格式也流传着一种传说,传说方家两兄弟的祖父曾是抬轿的苦力,为纪念祖父,兄弟俩特意把朵桥土楼建成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群,显得格外美丽壮观。

­  炉中土楼:烈烈英风光梓里

­  跟随潘贤德穿过乐峰炉中村曲曲折折的小路,我们看到了这座山间的土楼。在土楼边的老屋里喝过茶水,两位潘氏后人便带我们走进土楼。

­  土楼名为“亦吾保”,建于咸丰丁巳年(公元1857年),分为上下两层,占地约200平方米。潘家第七代传人潘贤德告诉我们,土楼乃因其先祖潘雨亭而兴建。潘雨亭为乐峰人,曾在河南桐柏当县令。任职期间,他减赋兴农,两袖清风,政绩显赫,很受当地百姓爱戴。桐柏至今留有纪念他的建筑。潘雨亭逝世后,咸丰皇帝恩准他回乡安葬,并在家乡兴建土楼。在当时,运输尸体通常要选在夜间,从城市角门进入,但皇帝特赐潘家一块圣旨牌,持有此牌,潘雨亭灵枢就可在白天“穿城直进”。

­  此后,潘雨亭侄子潘思城主持修建了土楼。土楼不远处,还有一座雨亭潘公祠,始建于咸丰丁卯年(公元1855年),用于祭祀潘雨亭。当时的泉州进士庄俊元也为潘公功绩所感,为其书写对联:“爱国何爱一身,烈烈英风光梓里;伤我毋伤百姓,熒熒碧血洒桐山”。

­  土楼坐南朝北,东南、西北角设有凸出约2米的角楼,开有4个小窗,可以看到四面墙下的情况,用以扩大防卫角度。土楼屋顶四角皆有燕尾高翘,据潘贤德介绍,这不仅象征了家族地位,也对威慑山贼起到一定作用。

­  由于村中仍有不少潘家后人,土楼不时有人打扫维护,因而保存得较为完好,值得一看。

­  湖内土楼:记录一段抗清历史

­  林俊抗清土楼坐落于乐峰镇湖内村的一处山坡上,门口立着一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一眼看去,墙内外杂草丛生,芭蕉成林,院中有一头牛在吃草。

­  这是一座方形土楼,资料记载,它曾经占地530平方米,高两层共9米,每层14个房间共28间。然而要从现在的断壁残垣中想象它的原貌并非易事。

­  土楼顺着山势而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土楼一层由块石砌筑,厚1.6米;二层墙体由三合土夯筑,经历百年风雨仍坚固异常。与当地大部分土楼一样,这座土楼也有瞭望窗和射击孔,不过数量更多,四面墙壁都有分布。

­  同行的乐峰镇文化站站长雷燕铭介绍了土楼的故事。他说,据《南安县志》记载,1853年,永春人林俊领导红线会起义,在进军至南安湖内村时,遭受清朝军队围剿。起义军在当地民众的引领下,以这座土楼为主要据点,其余起义军游动于附近山中策应。林俊率众在土楼内坚守27天,清兵久攻不下,又逢雨季,只好退兵。土楼也因此得名。至于土楼最早是何人在何时所建,仍需考证。

­  我们在楼上看到一老一少两张泛黄的遗像、香炉和一些早年零零散散的生活用品。其中一间房屋的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不过两三平方米的墙面上分布有5个射击孔,光线自外面射入,角度明显不同。“看,土楼中的射击孔是不一样的。”同行的乐峰中心小学老师黄文艺告诉我们,这样的射击孔,估计是针对山上的土匪设计的,射击孔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射程的远近。乐峰镇四面环山,当年土匪横行,为了防御,便在土楼中凿了射击孔。

­  百年时光转瞬即逝。当年林俊抗清的烽烟已不可寻,但至今屹立的土楼,见证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五一”高速免费通行 泉州高速交警发布安
  • “五一”小长假 泉州市区各大医院开诊信息
  • 安溪:从“忧居”到“优居” 幸福感“就地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