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建成16座多功能水保生态公园
从草木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秃”山到绿草莺莺、水源清澈的生态公园;从荒无人烟、污水横流的沼泽地到实现宛如“苏州园林”般的华丽转身……走进南安大小村落,你会看到一座座美丽的水保生态公园。
这一切转变始于2012年美丽乡村建设开启后,南安市率先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经过4年多的建设,南安成功创建了2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3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261个泉州市级生态村。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南安建设了多达16座具有水土保持、休闲、旅游、科教等多样功能的水土保持公园。
近日,记者跟随南安市水土办工作人员,走访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水保生态公园。
金淘占石村曾经水土流失的沼泽地变身布景精致的小苏园
金淘占石村是开国上将叶飞将军故乡、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村。近年来,由于地质地貌、自然气候原因和人为山地不规范开发导致区域内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红色旅游乡村创建带来了不小影响。
如何改变这一问题?南安市在治理当地水土流失过程中,决定结合乡村生态建设,建设水土保持公园——“侨心园”。
近日,记者跟随占石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勇来到“侨心园”。公园依朝天山而建,一湾湾由假山石头构成的水池如同梯田般依附在山体上,亭台、拱桥、木栈道、高低不一的灌木,仿佛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画。漫步于鹅卵石铺设的步道上,两边是槟榔、刺桐、三角梅等不同树种,耳边传来泉水碰击石头的声音,鼻间是轻薄的香气,恍如仙境。
“这里以前是一片沼泽地,水土流失严重,一到下雨天,污水横流。”叶志勇告诉记者,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泉水从山上流下,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到这里就变成了污水。
据悉,“侨心园”从2014年开始建设,规划面积5000多平方米,目前已投资200万元,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而且成为占石村红色生态旅游的一部分,每天都有海内外游客来此游赏。
梅山竞丰村建科教生态公园休闲科教两不误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融入休闲、科教,是梅山竞丰村水保生态公园的最大亮点。
梅山竞丰村鳌峰宫的后山,曾经是一处荒山,草木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山头上留着几棵孤零零的相思树。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以相思树为中心,整个山头铺上了绿油油的草皮,一棵棵灌木环绕而种,一株株花草点缀其间,还有亭台、步道穿插,从高处往下看,整个山头宛如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圃。
园区工程设计师李凤林告诉记者,生态园总面积1.38万平方米,工程建设以水保生态建设为主体,结合绿化美化,园林景观统一布局,重点突出现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的主题,以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的理念对整个园区进行规划,亭台为基质,路网为廊道,一个个园林小景为斑块。
李凤林说,整个园区外环道路长382米,采用的是梯坡式铺筑河卵石与彩色混凝土广场砖,便于乡民徒步运动。为了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各功能护砌挡墙上都设置了拦渣砖墙,使降雨经流水有序规范排入排泄水渠,不会出现浑浊红土水的情况。园区还将植物按四季春夏秋冬4个园区进行设计,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植物景观变化。
除了生态休闲旅游这一功能,该园还建设了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区。“园区内建设了水保坡面工程示范区,其中在水保坡面设置水土流失模拟演示区和水土保持优良护坡草种示范区以及廊道工程。”李凤林随手开启了水土流失模拟演示区的开关,记者看到,三个不同坡面,一个是没有植被附着,一个种植了草甸,另外一个种植着灌木,在人工雨水浇灌下,明显灌木坡面的水保效果最好。
李凤林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实验,能让孩子们有一个直观认识,从小养成水土保持的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记者 邹思敏 黄伟励 通讯员 黄震宇 陈素兰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