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成绩差 为博父母关注频频偷钱

海丝商报   2016-11-16 09:24

­  7岁应该是怎样的年纪?是窝在父母怀里尽享亲情,还是身居课堂遨游书海?可南安溪美街道莲塘村的小刚(化名)却整日想着如何偷钱“学坏”,即使被贴上小偷、坏孩子的标签也在所不惜。忍无可忍的陈妈妈将其送进派出所,可小刚的一番话,却让她低下了头……

­  “警察同志,我抓到一个小偷!”11日8时30分,在南安溪美派出所,一个女子“提”着一个小孩冲了进来。女子盛怒难平,不断地“控诉”着,孩子则躲到角落,低着头闷不吭声。

­  原来该女子是陈妈妈,孩子是她的儿子小刚。小刚今年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不过,上小学后的小刚让陈妈妈一言难尽。“好像变了个人,学习不认真,成绩惨不忍睹,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还多次偷家里的钱!”

­  11日当天,儿子再一次偷家里的钱,终于“引爆”陈妈妈。“他伯父房间里的钱少了50元,在这期间只有小刚进去过。”盛怒之下,她冲到学校,把小刚带到了派出所,想让儿子长长记性。

­  为什么孩子要偷钱?是买玩具还是被其他人勒索了?为摸清真相,民警把小刚带到了另一个房间。拉过家常、聊完动画片后,沉默的小刚终于打开了话匣。

­  “爸爸妈妈白天工作忙,晚上回家后,爸爸玩手机,妈妈忙着家务,家里根本没人关心我。”小刚顿了顿、抬下头慢慢说道,上了学,他本希望通过自己不认真学习、成绩差等引起父母关注,刷一下“存在感”,可等来的只有一通责骂。

­  小刚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村三年级的小智(化名)一起回家途中,他用零钱买了零食与小智分享,之后俩人就熟络了起来。

­  “他经常和我一起玩,在小智身边,我感受到了关注和关心。”小刚告诉民警,为了加强与小智的友情,小刚在自作聪明之下,便多次偷家里的钱和小智一起“挥霍”。

­  当民警询问小刚后不后悔偷钱时?小刚称不后悔,他说至少每次偷钱被发现后,父母的目光会在他身上多停留一会。

­  “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民警问。“我想我的爸爸妈妈有时间的时候能陪陪我,不要对我不理不睬。”当民警把这些话转述给陈妈妈时,原本盛怒难平的陈妈妈默默低下了头。

­  经过民警一番严肃的批评和教育,陈妈妈许诺,今后会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而小刚也表示将好好学习,不再偷钱。

­  面对小刚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就此,记者咨询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新鹏。他告诉记者,孩子经常会做出像小刚这种“偷东西”的行为,他们之所以“偷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品性很坏,而是想通过极端的行为获得关注。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之后,不要马上“上纲上线”给孩子贴上“坏孩子”“小偷”“问题少年”等标签,通过抓进派出所让孩子“长记性”的重罚形式更不可取。否则,结局可能是孩子叛逆性越来越强,最后变成真正的“坏孩子”。(记者 张亦弛 林梅治 通讯员 李殷白 陈小东)

­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泉州海事局启动Ⅱ级响应 全力防御台风“丹
  • 天际茶盟·安溪铁观音云端之旅正式启航
  • 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泉州段)完成初勘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