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安 > 南安新闻 > 正文

一只鹅苗一头猪仔 托起南安向阳山村脱贫梦

2016-07-14 09:41 来源:南安商报 0

向阳坑头村贫困户高兴地领回分给他们的鹅苗。

­  向阳乡原属省定贫困乡,是南安最高、最远、最困难、人口最少的乡镇,也是泉州市30个重点扶贫乡镇之一,2016年录入扶贫建档立卡系统的贫困人口有162户、376人。

­  自南安启动“百会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后,向阳乡7个村积极对接挂钩帮扶商会,针对贫困户全面展开产业扶贫、就业脱贫、电商扶贫、社保兜底、助学帮困、造福搬迁等脱贫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  “对于落后的向阳来说,乡、村两级争取八方帮扶的信念必须坚持,同时自力更生的信念也需要不断强化。”向阳乡党委书记蔡映辉表示,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几年向阳通过探索并践行“一三六”三农互联网+精准帮扶,增强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如今探索初显成效,仍需坚持不懈。”

­  坑头村12户贫困户每户免费领了5只鹅苗

­  “哔……哔……”随着一声清脆的口哨声响起,数百只鹅迅速围拢在一起,高仰着头看着养鹅人手中的食物。旁边铁皮屋外,数百只小鹅也嗷嗷待哺,而路旁,一群老人围在一起,有的拿着竹筐,有的手抓麻袋,这是干什么呢?

­  原来,12日当天,向阳乡坑头村举行精准扶贫暨扶贫鹅发放仪式。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筐筐的鹅苗被抬上来,“这5只鹅分给你养。”早已等在一旁的村民老吴激动地双手接过竹筐。

­  “今天是第一批发放鹅苗,每户5只,有12户领到。近期还将陆续发放。”向阳乡党委统战委员陈国权说,每只鹅都是村干部精心照顾40天,觉得比较好养后才发放给村民。

­  免费发放鹅苗,给村里贫困户养殖,养大了村里协同挂钩商会帮忙销售,是坑头村探索的精准扶贫举措之一。

­  “坑头村现有贫困人口44人,对接的商会是成都南安商会。”陈国权说,“大家坐在一起商讨‘造血’扶贫方法,我们没有产业支撑,村级财政基础薄弱,但几个村的干部都有拿得出手的特长,有会养殖、会木工、会动物防疫等,整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个‘干将’啊。”经过多方考虑,村里决定以养殖业促村民增收脱贫。

­  在研究分析当前养殖业的市场情况后,坑头村决定养鹅。今年年初,第一批350头的鹅苗落户坑头村。“刚开始,因为经验不足又遇到寒潮,第一批鹅苗几乎全死了,损失惨重。”陈国权与村干部不气馁,在收获经验基础上,坚持购入第二、三批鹅苗,悉心养殖,才有开头第一批发放鹅苗的那一幕。

­  陈国权说,每只鹅一般都能养到12斤以上,市场均价每只500元左右,每户贫困户有5只鹅就相当于可以卖2000多元。“除了卖鹅,贫困户还能在产销过程中带动鹅蛋、蔬菜等周边农产品销售,无形中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  商会提供猪仔和养猪费养大后以3000元回购

­  坑头村的扶贫之路还不止养鹅。其实,在市委、市政府启动精准扶贫行动之前,成都南安商会与坑头村已经开始结对帮扶,为村里贫困户每户提供一头香猪饲养,还给了2000元的养猪费用。

­  “我们夫妻俩把这头猪照顾得可好了。”说起成都南安商会帮扶的猪仔,72岁的村民吴金九很开心。提起一桶猪食,老人带领记者去看他养的猪。

­  “刚抱来时才20斤的猪仔,现在已经养到100来斤了。”吴金九告诉记者,他家有7口人,除了孙女智力正常,其他人都存在智力缺陷,老两口平日里靠打小工维持生计,生活贫困。“打工一天有80元,但不是每天都有得做。”

­  对商会送来的这头猪,老两口很珍惜,年初气温骤降,担心小猪仔受寒,老人把猪抱到家里养了20多天。采访中,老人不停重复一句话“政府这么帮助我们,再怎么都要把它养得肥肥壮壮的。”

­  村干部介绍,村民们将猪养到年底后,商会会以每头3000元的价格回购。“等于说商会免费给你一头猪仔,还给你钱去养,最后还花钱买了这头猪,一年到头也能赚好几千。”

­  往常,吴金九每年都会养一两头猪,但猪价不稳,赚的也不多,“一头猪卖掉扣除成本也就赚几百元”。商会、镇村干部的帮助,让吴金九老人很感动,对未来的生活,他也开始有信心。

­  陈国权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中,坑头村也探索总结出自己的扶贫方法——“四闲”模式,即“闲人、闲地、闲时、闲钱”模式推动精准扶贫,依托党支部+家庭农场,通过发动村里留守老人、妇女、在家赋闲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进行小规模、投入少的种养殖,增加农户收入。

­  得益于此的村民有很多,他们通过养猪、养鹅、养鸡、种树等,靠着勤劳与勇气,让自己的口袋鼓了起来。

­  造血献血输血式帮扶精准扶贫攻坚战在向阳打响

­  深圳南安商会决定对马迹村发展种植25亩“绿茶”,带动村民增收的精准扶贫项目给予10.5万元的支持,并支持产销结合,将原生态五台绿茶推向深圳市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中;天津南安商会到向阳村现场走访,并给予4户贫困户各1万元帮扶资金;长沙南安商会决定帮助杏田村销售1000斤的米粉……一场场脱贫攻坚“战役”已经在向阳打响。

­  近年来,向阳把脱贫之根深扎农业,并探索出“一三六”三农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所谓“一三六”,“一”即瞄准提升乡村两级干部带领群众脱贫的水平这一目标,全面提升服务能力,特别是互联网营销能力;“三”即针对三类对象,实施精准帮扶;“六”即实施生态农业支撑生态旅游战略,让百姓真正能赚到钱的“六个环节”。

­  向阳将精准扶贫方式分为三种:造血式、献血式和输血式。

­  其中,“造血式帮扶”有了明显成效,争取泉州扶贫开发协会超过50万元的支持,并建立30万元的造血扶贫基金,为6家合作社提供贴息贷款;南安慈善总会在向阳开展造血式帮扶试点;全乡建立60户“造血式”精准扶贫对象动态信息,盘活人力资本,增强“造血”能力。

­  “献血式”帮扶主要针对留在向阳照看孩子读书的村民及孤儿、单亲困难家庭。乡村通过发动社会各界爱心、公益组织的力量,进行一对一助学,并建立健全跟踪制度,不让一位学生因家贫而失学。

­  而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老人,向阳采取直接“输血式帮扶”。将95位特困老人纳入低保,并健全和完善乡村两级老人协会,推动建设村老人活动中心。(记者 庄晓丽 卓晓熹 李想 实习生 尤怡芳 通讯员 曾军 文/图)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第二批小流域“赛水质”活动考核结果出炉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