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山城革命烈士纪念碑:烙印34位烈士的红色事迹
山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蓬华镇山城大坪美山上,雄伟的纪念碑下,安放着34位革命烈士的骨灰,他们英勇斗争的事迹是山城如火如荼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
早在1957年,南安县人民委员会在山城村修建烈士墓,1975年扩建为革命烈士纪念碑。1994年12月,山城革命烈士纪念碑被命名为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10月被授予“南安市国防教育基地”称号。2014年,山城村修建(安南永德)革命斗争史纪念馆。2015年3月,山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列入泉州市国防教育基地,2016年1月,又被命名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城村的红色记忆流传影响深远,山城的革命纪念碑及革命纪念馆每年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近3000人前来瞻仰参观。
34位烈士长眠山城村
近日,记者来到蓬华镇山城村追寻烈士们的脚步,村党支部书记郭沙漠向记者介绍了山城村的红色历史。
山城村素有山高、沟深、坡陡、林密的特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安南永老革命根据地基点村。
记者来到革命纪念碑前,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旁边还竖着两根小石柱。
郭沙漠告诉记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厦门、安溪、永春、德化、南安有34位烈士长眠于山城村。“山城村的有9人,其中郭子仲等人更是佼佼者。”
小学毕业后,山城人郭子仲考入了集美商科学校。1925年,上海发生惨案,集美所有的学校决定罢课,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郭子仲义无反顾地参加抗议斗争,站在斗争最前列。
“1925年秋,郭子仲被迫转学厦门中山中学,1926年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他开始边教书边开展革命活动。”山城村老党员郭建生说。
“八·七”会议后,郭子仲在厦门地下党指示下回到山城村建立南安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他在山城小学担任校长,以教书做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在郭子仲的努力下,1930年初秋,山城村成立了安南永第一个党支部,他担任书记,并发展了10位党员,成立了妇救会、农会、儿童团、抗租委员会等组织,抗租、抗税、打土豪分田地,进行第一次土地革命。
1933年正月初三,郭子仲在蓬岛街上遇到同学国民党民团团长洪佳论。打完招呼后,他立即开枪把洪佳论枪毙,打击了民团的嚣张气焰。
“1933年正月十二晚,郭子仲被埋伏的民团主任苏文伟抓获,受到折磨与迫害。后来郭子仲被国民党南安县政府抓进监狱,受到严刑拷打。4月10日,年仅26岁的郭子仲在溪美英勇就义,临刑前还高声唱着红军歌曲。”郭建生说。
“现在我们计划在纪念碑附近修建一座芳名亭,四周围起长廊,装个广场灯,让村民每天晚上也能带着孩子过来参观,牢记这段红色历史。”郭沙漠说。
革命纪念馆展示斗争史
去年,山城村利用山城小学旧教室,投入约15万元建设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为150平方米,馆内以史料和实物为主要陈列品,用文字、照片、绘画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安南永中心县委组织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和群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等革命斗争的历史。
“近两年,我们组织人员查资料,走访安溪、永春、德化,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充、印证更多的史实,搜集文物来充实革命烈士纪念馆。”郭沙漠告诉记者,为了保留这份历史,现在村里还保留着很多红军洞。
“这是地下印刷厂,位于山城村西南角,当年有很多重要情报在这里秘密印刷,通过地下党员传播出去,在安南永形成革命阵线。”在革命纪念馆里,郭沙漠指着其中一幅画说,地下党员在房间里印刷情报、报纸,遇到围剿就打开逃生门钻进密林,逃到深山的天然石洞中。这些山洞,村民称为红军洞,地下党员走过的道路被称为红军路。
“说到山城的红色历史,就不得不说历史上有名的‘青云楼’惨案。”郭沙漠介绍,1932年7月,安溪反动头目林受,利用土匪头目王观兰,伪装投靠革命,表示愿意接受部下200多名土匪改编成游击队,并假装攻打民团,骗取信任。当时陈鸿伍任工农红军游击队大队长,他急于扩充游击队,便轻易答应,当年农历七月十七,在安溪青云楼谈判。
“当时,陈鸿伍带领县委秘书李实等13人前往,后被王观兰设宴灌醉,全部逮捕送往安溪县城,其中一名13岁儿童被释放。农历七月二十,陈鸿伍等12人在安溪县城英勇就义。”郭建生说,从1930年到1935年,安南永老革命根据地以山城为中心大规模发展,游击队达到300多人,帮助了晋、南、同扩大根据地,还先后参与同安、吾丰、马巷、安海等地战役。(记者 黄俊涛 洪丽燕 通讯员 戴泽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