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增9倍!南安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井喷”
近日,九牧卫浴从常德技师学院新引进了一批专业对口的毕业生。
“从最初仅有的3名外籍高级工程师,到现在拥有39名高层次人才,公司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近日,南安市就业和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将2015年度南安高层次人才荣誉证书及人才证分别送进各家企业,在颁证仪式上,闽发铝业总经理黄长远感叹道。
近年来,南安大力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2015年度共有1118名,而2011年度仅111名,5年增长s了9倍。
这些高层次人才从哪里来?南安又有何魅力引得众多人才的青睐呢?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第五第六层次人才增速最快
据统计,今年来,南安已确认2015年度引进高层次人才1118名,共发放人才生活津贴660多万元。翻看人才身份确认名录,记者发现,2015年度,南安经身份确认的第二层次人才共5名、第三层次人才4名、第四层次人才22名、第五层次人才516名、第六层次人才571名。
其中,第五层次人才是指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人才、高级技师或企业高管等,第六层次人才是在我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工作的紧缺急需专业的“985工程”“211工程”本科毕业生。
“第五层次、第六层次人才不仅占比最多,增速也最快。”南安市就业和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5年度,南安第五层次和第六层次的人才占比97%以上,其余层次人才共31名。而2011年度经身份确认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共111名,第五层次占61名、第六层次占30名,两个层次人才数量占当年总数的81%以上,其余层次人才共20名。
“从这个数据看,说明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市就业和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南安企业发展由低端转向高端、粗放转向精细,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型、实用型及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在近日南安举行的高层次人才荣誉证书及人才证发放仪式上,九牧常务副总裁刘艳也表示,几年来,九牧人才需求结构从最初的本科生要求,上升到了对研究生的渴求。
“政策红利+平台建设”吸引人才
揽英才为我所用,政府先挑大梁。翻开《南安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可以看到,其中的优惠措施已达360多项。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但能否真正留住人才,关键还在于人才发展环境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外地高层次人才来南安创业创新,难免有点“水土不服”,初期的困难大多集中在启动资金、住房、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
“每年我市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泉州市及南安市级高层次人才,进站(室)院士、博士后、高技能人才等及其团队,发放最高8000元/月的生活补贴、50万元的购房补贴,为无自有住房且无租住廉(公)租房的引进人才发放为期3年、每月200元的租房补贴,给予每位领军人才5万元资金补助,对被确认为‘海西创业英才’的给予奖励30万元。”市委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南安每年都设立了1200万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和15万元的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专项资金。“不惜重金,就是为了让优秀人才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和得到社会承认的荣誉感。”
同时,南安还在全省率先推行人才工作特派员制度,精选20名人才工作特派员主动融入100家企业,开展人才工作重点服务;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大厦和重要工业基地分别设立人才服务窗口、人才服务大厅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投资创业、证照办理、融资服务等“一条龙”服务;恒阪阀门基地、滨江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等产业基地投资建设人才公寓近4万平方米;率先推行“高级人才工作证”制度,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并为其解决住房、家人落户、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
引进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不可或缺。目前,南安拥有泉州(南安)光伏信息产业基地和天龙环保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科技园区、天广消防和中宇建材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试点工作以来,已经有3人(团队)入选省“百人计划”,引进博士后34人次。同时,南安依托北京、南京、上海等异地商会成立的“人才工作站”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窗口”等平台,至今已甄选引进南安产业发展急需人才17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南安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2013年,南安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首个县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已经累计引进52名清华大学博士生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攻关47个。2015年,南安首创县级政府与清华大学合作新模式,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这一平台,南安可直接“引智”规划院的1000多位专家。至今,南安已先后与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数十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姻”,科研项目攻关和产学研成果转化效果更加凸显。
用好人才关键靠企业
除了政府出政策、出资金等,南安企业也主动在内部培养人才。
“企业越是要发展壮大,越是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康利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桂文奇告诉记者,他们重金投入到内部人员的培育。为此,康利石材首创石材技能技师等级上岗认证制度,对从业人员的文化考评和实际操作进行审核,通过的还将按职称等级给予每月200-800元的奖励。“自2009年开始内部职称评选以后,不仅提高了工人的技能水平和产品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员工的流动率。”
和康利石材一样,闽发铝业也下足了工夫。今年4月23日,闽发铝业成立“闽发商学院”,进一步加大人才内部培养力度。
闽发铝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先后两次与福建师范大学等联系办班,制订内部员工学历提升计划,让公司员工不出厂门即可取得大专学历。“通过这种方式,公司先后让近100名员工取得了大专学历。”闽发铝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还出台相关政策,凡是在公司工作期间,个人通过自学、成人高校等方式取得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公司将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学习补贴。
“人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后续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强的。”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以用为本,引进人才是前提,用好人才是关键,“要真正发挥人才作用,光靠政府推动,作用有限,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由企业来引进、培育和使用。对企业来说,好的人才对企业的刺激犹如‘鲶鱼效应’,带动企业提高技术含量、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记者 林梅治 庄晓丽 李想 通讯员 苏阗元 鄞志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