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安 > 南安新闻 > 正文

台湾木偶“卖田螺”南安高甲“翻跟斗” 两岸学生演员同台献艺

2016-05-18 10:46 来源:南安商报 0

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小团员们表演布袋戏。

­  17日,台北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来到高甲戏的发源地——石井岑兜村,与村里高甲戏培训班的学生同台献艺,以各自的拿手绝活展现了两个传统戏剧。

­  同台献艺木偶剧高甲戏有很多共同点

­  17日,台北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来到岑兜村,一下车就感受到岑兜村民的热情。

­  在岑兜高甲戏古戏馆,村民为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20名师生讲述了高甲戏的源起、发展、兴盛。“你们快看,这个大嗳(乐器)跟我吹的那一支一模一样。”11岁的卢昕言惊呼。他是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负责吹嗳的乐手。小伙伴们立刻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原来,木偶戏和高甲戏后台配乐的乐器大部分是一样的”。

­  在岑兜村老人活动中心,台北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临时搭台,锣鼓乐响起,灯光打出,木偶一举一动宛如真人,口白与声乐默契配合,短短的一出木偶剧《卖田螺》让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掌声不断。

­  木偶剧表演之后,就轮到岑兜小学高甲戏培训班的学生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高甲戏表演的基本动作。走步、打戏、翻跟斗……武戏动作博得台下台湾小朋友的阵阵掌声。

­  “我们是抱着寻根的心情来的。”台北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所属学校校长刘碧贤将此行称为“回娘家”。她说,台湾木偶戏是从闽南地区传入的,她希望剧团的孩子能够了解木偶剧的源头。虽然木偶剧与高甲戏是不同的戏剧,一个是木偶在演,一个是人在演,各有特色。但作为同样发源于闽南的传统剧种是有共同点的,从乐器、口白、闽南语的唱腔中可见一斑。

­  老树新芽台湾木偶剧创新求变获认可

­  很难想象,“准职业”剧团——台北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是由一所小学成立的,而且坚持了16年之久,办得有声有色。

­  在刘碧贤看来,这些归功于剧团“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求变”。2000年,学校老师陈建光出于对掌中木偶的热爱,成立了社团。为了学到真本事,而不是“花架子”,他们请来台湾木偶戏大师李天禄的传人黄侨伟担任指导老师,每天社团活动时间近两个小时,学生从基本功一点一点学起。

­  刚开始,仅仅是举着木偶保持15分钟平稳不动就练得胳膊酸痛。“一门技艺的学习需要很长时间,师徒双方都要有耐心、恒心。”陈建光说。

­  陈建光说,由于生存压力等原因,台湾在将现代舞台手段融入木偶戏表演方面,先行一步,注重声光电效果、舞台布景等,发展出霹雳木偶戏等。正因如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他们也鼓励创新。

­  “从‘彩楼’的布景、灯光、剧目、木偶的制作,学生都提出不少新意。”陈建光说,《卖田螺》就是学生根据客家故事改编而来的,他们还将《伊索寓言》的故事搬上戏台。学生也会自己制作木偶戏服、Q版木偶头,观众反响很好。

­  扎实的功底、创新的思维,让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被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所熟知。剧团参加台北市创意偶戏比赛获得特优奖,在台湾重要的艺术表演甄选中频频获奖,甚至还受邀到香港、北京等地演出。

­  岑兜取经交流传统戏剧进校园经验

­  台北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的成功,让岑兜小学校长李连排眼前一亮。岑兜村是高甲戏的发源地,曾经“十户人家九户唱戏”,但高甲戏在这里的辉煌已成过去,如今村里仅存一个高甲戏剧团,愿意学高甲戏的人更是寥寥无几,面临着高甲戏的传承问题。

­  去年,岑兜小学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开办了高甲戏培训班。“开办至今,发现现实远没规划中简单。”李连排说,培训班面临着经费、师资、家长认识等问题。

­  刘碧贤表示,隆宛然掌中木偶剧团成立之初,他们学校也面临类似问题。但他们学校创办传统文化社团会获得一些经费补贴,还能申请指派老艺人。光靠补贴当然远远不够,“剧团也会接一些商演,获得酬劳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陈建光说。

­  对于如何改变家长的认识,陈建光说,宣传和成果展示是最有效的途径。“孩子们排出一台戏,邀请家长观看,家长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陈建光说,孩子在共同合作过程中,培养出团队精神,也让家长认识到学木偶戏不是件浪费学习时间的事。

­  “交流中,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李连排说,按照原先计划,今年暑假,他们培训班要排一台戏,届时邀请家长来观看。如今他们更加重视这一计划了,希望能收到好的效果。(记者 苏明明 李想 文/图)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南安罗东镇:计生帮扶暖民心 精准扶贫济民困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