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英都新镇区建设打响土地“攻坚战”
昨日,家住英都镇民山村的老洪在镇村两级干部劝说下,终于同意签下征地协议,神色轻松地说:“地没了,但收入反而更多,值了。”
这样的态度与半个月之前截然相反。原来,从3月初开始,英都镇围绕金英新城项目一期中尚未征迁的60亩地开展攻坚活动,多举措满足村民要求,目前已有20多亩地完成征迁,其余30多亩地也在有序推动中。
60亩地征迁未完成 英都打响“攻坚战”
金英新城是英都“一带两区三通道”小城镇规划中的关键一环,镇党委书记王明章说,金英新城指的就是“两区”中的新镇区。
老镇区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基础设施落后,逢年过节常出现拥堵。“直接改造老镇区投入非常巨大。”王明章表示,经过研究和规划,镇里决定建新镇区,带动老镇区改造和“三通道”(即英都通往仑苍的英仑公路、英都通往东田的英东公路、英都通往安溪的英安公路)的建设。
据了解,“一带”项目已于2012年年底动工,通过整治英溪,使得这条有着洪灾隐患的“母亲河”变成了英都人亲水休闲的场所。而新镇区就将沿着这条“母亲河”而建。
王明章表示,金英新城的建设将是今后镇里的重点工作之一。金英新城一期规划用地150多亩,2015年初启动征地工作,此前已完成90多亩地征迁工作,还有近60亩未完成。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位于英溪北岸,是民山村西坑片区村民的田地。
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3月初,英都镇打响了征地“攻坚战”。
村民有要求 工作人员尽量满足
半个月前,老洪相当不待见负责征迁的工作人员。“他们要是来了我家,茶也不泡,说什么都当没听见。”老洪说,他态度非常坚决。
原来,老洪一家三口人基本依靠年近60岁的他种菜、卖菜为生,2亩多的菜地老洪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地被征了,一家三口的收入就断了。”
镇村两级工作人员多次找老洪协商,无奈之下,老洪道出了不愿卖地的缘由。“既然他怕没有收入,我们就给他提供就业岗位。”负责此次征迁工作的英都镇党委副书记陈承波说,为此,民山村聘请老洪为村里的保洁人员。
民山村支部书记洪冰练还特意给老洪家算了一笔账:老洪卖地所得的10多万元交由银行投资理财,每年有五六千元的收益,加上保洁人员的工资,老洪今后每年的收入在两万元以上。“不用起早贪黑,这笔账划算。”最终,老洪同意了。
“村民的需求,我们都争取满足。”陈承波说,有不少村民以加工水暖阀门配件为生,想要扩大生产又缺乏资金,他们就为这些村民申请了低息贷款。
“有些村民不愿卖地,因为那里曾是祖厝,情结难解。”陈承波说,针对这个问题,镇里也承诺到时返还一定面积的土地,供他们修建祖厝。
一遍遍拜访被征迁户 已完成20多亩地的征迁
征地向来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英都镇几次召开工作会探讨有效方案。随后,镇政府与民山村两委抽调20名工作人员,分成五组,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陈承波说,要在自愿的前提下让农民签下征地协议并不容易,更何况这60亩地的主人早就严词拒绝了。为了完成征地,镇村两级工作人员只能一遍一遍地拜访他们。而许多村民也要工作,因此他们只能利用下班或周末时间,常常要忙到深夜。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完成了20多亩地的征迁。一些留守家中的老人无论如何都不同意征地,镇村工作人员只好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带队前往安溪、厦门、福州等地,拜访老人的子女,劝他们支持镇区发展,再由子女来说服老人。子女在省外工作的,工作人员也会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沟通。
陈承波表示,截至目前,其余的30亩地也达成了初步意向,村民表示清明期间回乡祭祖将会配合工作。此外还有个别被征户不同意。“我们将工作做细,做到位,相信一定能‘攻坚’下来。”陈承波说。(记者 苏明明 通讯员 吴凯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