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家建议南安桃源村建成社区博物馆
闽南传统的“出砖入石”风格墙在桃源村随处可见。
距离首次来访不过半月,18日一早,郑道聪便带领团队重返丰州镇桃源村。前不久,几经斟酌,他已拿出桃源村社区营造初步方案。此番前来,他打算测出古建筑距离尺寸,将方案进一步完善。
郑道聪是台南市文化协会创会理事长,此前受丰州镇政府邀请,前来桃源村考察社区营造,打算将台湾社区营造模式与桃源村对接起来(详见本报3月15日2版)。
【把脉】首要工作是保存农村文化
“从国际理念上来说,只要是留给后代文明进程的见证物或方式,即被称为文化遗产。”郑道聪告诉记者,遗产是可以活用的,可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首次考察桃源村时,郑道聪团队便对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建筑赞叹不已,认为这个地方“让人记得住乡愁”。
郑道聪介绍,国家、民族、城市、乡村的历史记忆,是维系文化发展的基础。眼下国内所谈的“乡愁”,其思维方式是希望借由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政策、方法及成效,建立国人对乡土、环境的热爱,以形成社区意识及公民素养,促进诚信和谐的社会。
在郑道聪看来,要让桃源村留得住“乡愁”,社区营造首要工作重点便是保存农村文化。借由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绵密的邻里关系及族亲的向心力,拟定出契合地方文化特色的社区营造计划书,为其带来发展新契机。
【出路】将桃源村建成社区博物馆
3月上旬的第一次考察令郑道聪一行收获颇丰。他们认为,桃源村不管是地理方位、建筑空间、街道尺寸,还是历史底蕴、民俗特色、社会构成,都具备建成社区博物馆条件。
何为社区博物馆?郑道聪向记者解释,社区博物馆的营运范畴不再仅限于博物馆建筑本身或周边环境,而是扩及整个社区所有自然景观与人文事物。
对于具体操作方法,郑道聪整理出了一套思路。“整个桃源村都是博物馆。”郑道聪告诉记者,桃源村各方面皆保存完好,只需再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了。他建议,可在主要街道上选择保存完好的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将其建成资源中心、示范点,即可推动此类博物馆的工作,从学习场域操作实践中,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行为,提高居住品质。
据了解,桃源村属单一姓氏村落,邻里关系亲密,宗族向心力强。对此,郑道聪建议,可将整个桃源村当作村落学堂,分阶段、期程进行村落美学的整建工作,引导村民完成生态文化保护学习工作。
【建议】文化保护权应存于公民之中
在台湾,社区营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台湾农村生态旅游,二是台湾商圈,三是古迹景点。
对于桃源村的社区营造,郑道聪提出了“公民文化保护权”的概念。“社区营造不只是政府包办就可以,更需要公民参与进来,文化保护权应存于公民之中。”郑道聪说,只有拥有了文化保护权,社区营造才可以在帮助改造地点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让社区居民成为文化保护活动的主角,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保持地方文化特色。
郑道聪介绍,社区营造也可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硬件调整,来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他告诉记者,台南市长曾扮演清洁工的角色,发动捡垃圾游击兵。走到哪儿发现有纸屑,就打电话给卫生局局长。在第一年的雷厉风行后,台南市民开始塑造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台南市也变得干净整洁起来。同理,桃源村也可借由这种方式,塑造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共建美丽家园。(记者 林梅治 李想 通讯员 陈志彬 刘力东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