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丰州昔日护城河变“臭水沟” 部分河道宽不足1米
丰州桃源村外,护城河北段部分水面杂草丛生,河水发黑。
作为丰州古城的一部分,丰州护城河如何得到有效修复,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昨日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黄玉珍、黄炳灿就提出了《关于对丰州护城河进行清淤和修复的建议》,希望通过清淤整治,恢复护城河往日光彩,助力“闽南古镇”建设。
【代表建议】纳入市水利局工作计划 对护城河进行清淤和修复
丰州护城河环绕丰州古城自西向东流淌,担负着周边村落的防洪、灌溉、航运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护城河得不到有效维护,如今泥沙淤积、水流不畅、污染严重。
“一遇下雨,护城河的水不能有效排出,污水横流,住在周边的居民叫苦不迭。”黄玉珍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丰州古城城墙已不复存在,护城河也出现了断流。
黄炳灿告诉记者,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正积极争取将泉州“闽南古镇”项目选址丰州,将“闽南文化”作为丰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引擎”。对护城河进行清淤和修复,既能全面改善镇区环境,又是丰州古城保护开发的重要一环。
为此,在《关于对丰州护城河进行清淤和修复的建议》中,黄玉珍、黄炳灿建议市水利局将丰州护城河清淤和修复工作纳入2016年工作计划,力争2016年完成丰州护城河的清淤和修复,助力丰州“闽南古镇”建设。
【记者走访】部分河道宽不足1米 淤堵现象严重
据了解,护城河分为东、西、南、北四段,环绕丰州古城。记者发现,护城河古河道依旧清晰明了,往日风采依稀可见。
在丰州桃源村外的护城河北段,记者发现,这里的河水发黑,淤堵严重,水深不足1米,河水几乎没有流动,河内杂草、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河水有4米多深,孩子们都喜欢在这里游泳。20多年前,河床被抬高近2米,加上淤堵严重,曾经的护城河,如今已成‘臭水沟’了。”丰州文史爱好者王赞成告诉记者,北段已是护城河河道保留最为完整、淤堵情况最轻的地方。
在南段北渠与东段相接处,记者发现,这里的河道同样淤堵严重,河水发臭。除个别地方堆满生活垃圾外,一半河道被耕地填埋,河道宽度不足2米。
据了解,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护城河功能仍基本完善,但随着下游北渠兴建完成,北段的河床抬升近2米,水面比下游高,而护城河则改通过北渠下方的涵洞流往别处,随着历史发展,涵洞逐渐淤堵,护城河水流不出去,上游河床也慢慢淤堵起来。
“除了淤堵严重之外,部分河道还因历史变迁被耕地、宅基地占用。”一名村民告诉记者,随着河道两侧居民逐渐增多,民房和耕地逐渐建在河道上,河道越变越窄,泄洪能力也逐渐丧失,河道淤堵情况愈加严重。
【部门回应】 已纳入“十三五”工作计划 将融入丰州古城统一规划中
昨日,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丰州护城河清淤和修复工作,已列入南安市“十三五”工作计划,市水利局也会积极将其纳入2016年工作计划当中。
“等工作人员去护城河现场勘察后,根据勘察结果制定具体的项目工程,在镇、村的配合下,申报泉州、省专项整治项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护城河河道进行治理。”丰州水利工作站站长黄细钿告诉记者,他们定期组织人员清理淤沙,清除河内水葫芦以及居民乱扔的生活垃圾等。“但要想真正解决护城河的环境问题,仅仅清淤是不够的,还要加大对护城河的修复,进而保护和开发古城。”
记者了解到,目前丰州镇正在着手进行规划,启动丰州旅游规划和九日山5A级旅游景区规划,打造集宗教朝圣、文化休闲、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海丝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和“闽南古镇”精品景点。作为古城的一部分,护城河也在规划内,将进行河道水系的恢复和疏通。(记者 林梅治 唐莉洪 见习记者 黄小霞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