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港乡贤和本地乡亲合拍《石井印象》 5天点击量破3万
5日,石井一个“草根团队”拍摄的家乡纪录片《石井印象》在优酷、腾讯发布,唤醒了许多在外石井人的家乡情怀。
一时间,纪录片在石井、香港两地迅速发酵,很多在外游子纷纷表示要回家乡感受那份美好。截至昨日,视频点击量破3万。
拍摄现场。(拍摄方供图)
上千石井村人长期定居香港 对家乡印象慢慢变淡
石井镇石井村人口约8000人。上世纪70年代,很多村民到香港发展,在那里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如今已传承到第三代,有上千人长期定居香港。
第一代在香港打拼的石井人,很多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只有逢年过节才回乡探亲,有的甚至无法回乡,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浓。让老一辈人担忧的是,他们的子孙辈,因长期住在香港,对家乡的印象正慢慢变淡。
2014年4月7日,香港南安石井同乡会举行聚会,这份乡愁和担忧得到很多在港石井人的共鸣,也催生了拍一部家乡风貌纪录片的想法。
今年3月,香港南安石井同乡会开始筹拍纪录片,由旅居香港的伍泽川统筹影片创作,委托在石井的张良辉组建创作团队。
历时7个月拍摄 访遍石井各个角落
张良辉说,他们的团队是一群由村夫组成的“草根团队”,本地乡亲洪小明、许吉仁、许振江、伍红星、伍建东、郑万里、许侨清等人主动加入,有的负责撰稿,有的负责现场协调,有的负责摄影、后期制作……
负责拍摄的许振江说,因为有着共同的理念,团队合作十分协调,整个拍摄过程都没出现过纰漏。
历时7个月的拍摄过程中,“草根团队”访遍石井各个角落,每到一个地方,需要征用民房拍摄婚礼和抓周等民俗,只要跟乡亲讲明意图,都能得到支持,整个过程十分顺利。
张良辉说,纪录片也许不够专业、完美,但带着浓浓的“草根味”,他们坚持“求实”,希望能真实展现石井风貌。
5小时素材浓缩成33分钟 其间经历7次大修
本月,《石井印象》人文纪录片终于完工,整个视频达33分钟。
纪录片中,“叔公”带着不懂家乡历史的小女孩,从“海上视师”石开始,在悠扬的箫声中,展示石井由来、旧貌、新景、民生、民俗、美食、宗教等特点。
纪录片带着强烈的石井印记,拍摄了铳城、郑成功纪念馆、中宪第等,美食有糕仔、炸枣等,宗教方面有烟楼公庙、林柄、象形慧月禅院、士公等。
负责摄影的许吉告诉记者,他们前期共拍摄5个多小时素材,经过不断取舍,最后浓缩到33分钟。成片后,他们还不断讨论修改,其间共做了7次大修改。
5天点击量突破3万次 很多在港乡亲想回乡看看
5日,《石井印象》在石井举行发布会,视频当天上传到优酷、腾讯,半天点击量就破万,截至昨日,点击量破3万。
网友Sea.说:“我是石井人,看了《石井印象》后心情无比感慨!很赞!!!仿佛身在异乡的我又回到故乡!”
纪录片在石井的微信朋友圈疯转。张良辉说,很多朋友看到后联系他,表示要带孩子去体验纪录片中的景点、美食。
创作团队表示,他们还制作了数百张影碟,赠送给香港乡贤们,很多在港石井年轻人看到视频后,也表示要常回石井,体验家乡的美。下一步,他们准备将《石井印象》打造成全闽南语版,增加视频的“家乡味”。同时会拍摄《石井印象》续集,如《石井印象之美食》《石井印象之民俗》等。(记者 陈江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