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南安 > 魅力南安 > 正文

洪梅霞峰村:田间翻绿浪 奏响“茭”响乐

海丝商报   2025-03-07 16:52

  近日,在南安市洪梅镇霞峰村的茭白田里,翠绿的茭白叶随风起伏,形成层层碧浪。这片18亩的高标准农田上,茭白植株已长至齐腰高。这个曾因土地分散、产业单一导致近三分之二耕地撂荒的山村,正通过土地整治奏响乡村振兴的“茭”响乐。

  “几年前,这里还满是杂草碎石,现在全是‘金疙瘩’。”站在田埂上的霞峰村党总支书记许余多说。

  去年,该村启动“撂荒地唤醒计划”,对难以改造的地块投入80余万元实施“外科手术”:平整土地、修建机耕路、铺设灌溉系统,将碎片化的18亩荒地整合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

  改造后的土地迅速释放价值。2024年年底,首批茭白种苗落地,茭白采收后将接续种植水稻,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可利用茭白秸秆还田增肥。

  据种植人员介绍,茭白亩产可达175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1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达1.75万元,18亩总产值预计31.5万元;后续水稻种植还可增收10万元,土地综合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

  许余多介绍,高标准农田配套无人机植保、运输车等设备,人力成本降低60%,也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

  村民老许正熟练地清理茭白老叶,她算起增收账:“以前种地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田租+务工’,一年能挣4万多元。”目前,该模式已辐射带动周边600亩耕地流转,7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8000元。

  “未来,村里将同时开发采摘体验、茭白宴等农旅项目,打造‘霞峰茭白’地理标志品牌。”许余多表示。

  据悉,霞峰村村集体积极作为,自2021年起,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一方面,通过村企合作流转600多亩耕地;另一方面,针对投资高、改造难的地块,主动开展地块平整、灌溉排水设施修建、机耕路拓宽等工程,打造宜机宜耕、灌溉良好的18亩高标准农田。

  (记者 黄俊涛 通讯员 尤俊辉)

频道推荐
  • 非法收受财物3501万余元 中石油原董事长王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良
  • 筑牢安全防线、提升应急避难能力水平 5项国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