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影评:青春电影不妨多些励志

光明日报   2017-06-12 10:37

­  题材单一需要突破

­  “IP改编”曾经被称作国产青春片的“三大法宝”之一,从“热门网络文学”中淘金也成为激活“粉丝经济”和票房数据的保证。然而,随着去年《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几部IP改编青春片的“失灵”,传统的生产链条似乎“哑了火”。

­  在索亚斌看来,这涉及青春题材从“小众”向“大众”的转换过程。“众所周知,国内的网络文学是很发达的,分众化也很完备。青春题材在网络文学中只是一个分支,后来得到改编的更是其中一小部分。”索亚斌说,当小众文学走向处在大众文艺塔尖的“电影”,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

­  早期青春片“票房与唾沫齐飞”的怪现状,可以说由此而生。而随着观众观影的愈加理性化、分众化,IP改编的光环正在逐渐缩小。去年上映的影片《七月与安生》即是一例:尽管口碑不错,却票房平平,原著题材“小众化”“面向窄”的特点凸显出来。

­  “青春片要再次火起来,势必要解决从小众到大众的媒介转换问题。”上海大学教授金丹元认为,单质化的青春片势必导致低水平复制品的出现,而过于单一的类型题材、缺少丰富性和多样性显然是需要突破的瓶颈。

­  励志或成突破口

­  随着《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的热映,许多观众备受鼓舞,似乎借此看到了国产青春片重新起飞的另一种可能。有人好奇,热血、励志题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呢?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总里程464万公里 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
  • 高效便捷!全国每天约有三个“一亿人” 通
  • 澳大利亚女篮首夺亚洲杯冠军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