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影评:拍出中国电影缺失的质朴

娱乐圈   2017-05-12 16:21

  《摔跤吧!爸爸》

  5月11日,和阿米尔·汗的前作《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这一次的《摔跤吧!爸爸》同样是一部让人又哭又笑的电影,也是一部文质彬彬的电影。

  它平实质朴,充满君子之风。反观中国电影,流氓气和铜臭气太足了,要么显得粗鄙,要么显得浮夸。这里边有文采不够的问题,也有质朴欠缺的问题。

  观众不会因为猜中结局而感到沮丧

  有些电影人一旦出手,其作品就有质量保证。印度的阿米尔·汗就是其中一位。他出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曾在中国引起不小的反响。

  这次《摔跤吧!爸爸》能在中国受到关注一方面是作品本身质量过硬,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阿米尔·汗携《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余威还在——好电影的穿透力是非常惊人的。

  《摔跤吧!爸爸》所属的主类型是体育和传记,混杂了剧情片和喜剧的类型元素。体育类型电影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赢了没有?

  《摔跤吧!爸爸》里边是赢了,作为教练的爸爸赢了,作为场上运动员的女儿也赢了。可以说这是一部明显的好莱坞式大团圆结局的宝莱坞影片。

  这是一部相当克制而又具有野心的电影。克制在于它尽量减少了宝莱坞影片无处不在的歌舞段落,最大可能地运用了类型的普遍力量。

  而在关键的人物成长的时刻,有几首插曲,都准确诠释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电影插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电影创作手段,但几乎被中国电影摒弃了。

  对于体育类型来说,解答问题必要的铺垫是:怎么赢的?在这方面,《摔跤吧!爸爸》并没有绞尽脑汁地出新,而用的是类型片中的“套路”。为什么大家都爱走套路呢?因为套路是大路,它往往能有效抵达。

  电影的高潮就是很明显的套路:女儿吉塔战胜曾连赢过她两次的一个苦主。

  这里边有两个铺垫:一个是最早在自制的摔跤垫上训练吉塔的时候,爸爸曾说过的得分规则,最高是五分,这很难,但并非没有可能;另一个铺垫是女儿在国家体育学院偷跑出来,又在自制的摔跤垫上,爸爸告诉她关键时刻要用假动作。

  这时候,任何观众都知道吉塔肯定会用五分动作战胜对手。但没有任何观众会为猜出结局而沮丧或不满,因为电影始终不是猜谜,而是一种移情和渴望:移情于自己的情感在主人公身上,渴望看到主人公战胜对手的那一刻。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在《记忆大师》里边,编导生怕对方猜出凶手是谁,故左躲右藏,跟观众玩捉迷藏,把电影的最核心元素情感给藏没了。

  虽略有瑕疵,但质量配得上口碑

  其实在剧情上,影片也有些小瑕疵。比如,爸爸第一次带女儿参加跟男孩子一块角逐的摔跤比赛,被现场裁判员阻止,爸爸火气十足,要揍对方,但终于悻悻放弃离场。

  这时候,在他背后的另一名裁判员跟阻止爸爸的裁判员说应该让这个女孩子参赛,因为会带来门票收入。事情由此转机。

  任何类型电影都有一条守则:重要事件必须由主人公来推动和解决。女儿能否参赛这个事情,必须由爸爸来解决,但是这里的父亲却是被动的。

  另外一次是在女儿决赛时,爸爸因为被锁进房间,不在现场,吉塔在最后一搏之前想起了爸爸曾让她跳进河里,说爸爸不可能每次都来救你,你要靠自己。

  这个信息在影片里是被瞒掉的。当时爸爸说让她们跳,然后就直接是妈妈给瑟瑟发抖的女儿换衣服了。

  在某些影片中,隐瞒信息是必须的,而且用好即好。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就有很多隐瞒信息的段落,以丰富的戏剧性保证了最终信息披露时刻的惊奇。

  但成熟的编导一般不隐瞒信息,《摔跤吧!爸爸》的这个跳河的段落就是没有必要隐瞒的。然而瑕不掩瑜,就这部电影剧作的完整性和成熟性来说,中国电影最近几年的剧本很难有与之匹敌的。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部影片的质量配得上它的野心。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美国联邦法官就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政
  • 两部门紧急预拨3000万元支持贵州做好地质灾
  • 外交部:已就日本抓扣台湾渔船向日方提出严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