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三部日本动画内地上映 国产动画“失地”
在影评人韩浩月看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分账大片名额实在紧张,内地影业公司越来越倚重以买断、打包的形式低价买入国外影片。“最近两年尤为明显。”他说,虽然国内一再提倡银幕要多样性,其实还很不够,类似《长江图》这样的诗意电影,市场依然反应冷淡。“大家的欣赏习惯还是没能从大片里走出来,很多人会盘算一下,影片的特效制作是否值得到影院尝鲜。”
至于缘何偏重动漫影片,韩浩月认为,这与真人电影、现实题材类影片在当下遭遇瓶颈不无关系。“即便像好莱坞大片,除了《变形金刚》尚能以‘一招鲜’拥有不错的观众基础外,绝大部分影片已很难预测它的票房走势。”他分析,全球观众对电影的认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由以前偏重文化、思想,开始转向单纯娱乐,影片越来越迎合某种情绪,包括怀旧、童年记忆,而这正是动漫片最为擅长的。“日本电影这些年依然保持比较高的质量,而我们的创作开始跑偏,市场也走向畸形,可以说是自己主动丧失了部分阵地。”他说,日式动漫依靠情怀把这块失地给抢占了。
创作反思
日漫抢滩国产动画“失地”
去年暑期档,一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亿元的票房成为“爆款”,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同时,也把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而今年,除了《大鱼海棠》这部画面唯美但剧情薄弱的国产动画外,其他国产动画电影几乎全线哑火。加之今年票房增长大势放缓、疯狂的票补潮退去等原因,国产动画片的市场似乎一夜间被“打回原形”。
不可否认,在“大圣”之前,国产动画片的投资环境堪称恶劣,而《大圣》的“大丰收”,让业内人士意识到国产动画也可以成为香饽饽,再加上金融资本持续闯入影视圈,国产动画的资金窘境才得以缓解。然而,好电影显然不是单单用钱就可以砸出来的。“好莱坞一部动画片从启动到上映,默认的制作周期是4年,而如今的中国,随着资本和政策趋于宽松,出现10天里备案四五十部动画片的奇观。”在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看来,一大波试图赚动画电影快钱的热潮,预计在明年下半年和后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