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打开《巴霍巴利王》 印度影院观影是何种体验
泰莱坞电影时间长歌舞少
主角巴霍巴利并不是普通人,跟雷神索尔在北欧神话体系中的地位差不多,他是印度耆那教初祖胜者第阿底那它师祖的儿子。“巴霍巴利”意为“有力的臂膀”,他天生神力,传说中他与兄长争夺王位并获胜,但后来抛下皇冠苦修,他曾站立冥想了一整年不吃不动,终有宗教上的大成就。
电影中的巴霍巴利在进度条前进了接近三分之一时才正式亮相,电影的前三分之一讲的是一个看上去完全不相干的故事——大难不死的婴儿希瓦被一对好心夫妇抚养长大,希瓦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致力于攀爬瀑布,终于在一系列美好的cgi特效和漂亮的歌舞之后,他爱上了一个女战士,然后是希瓦漫长的撩妹过程。这一段的松散拖沓简直太印度了,在试映场有许多观众在这期间“落跑”,因此错过了精彩的高潮。当人们搞清楚,不安分的少年希瓦就是英武的巴霍巴利王的后代,关于伟大巴霍巴利的传说追忆才正式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巴霍巴利王》并不是一部“宝莱坞”电影。在很多人印象中,印度电影即是宝莱坞电影,实际上宝莱坞只是对位于孟买的印地语电影产业的别称。印度方言区众多,《巴霍巴利王》使用的是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电影在印度是比肩“宝莱坞”的另外一个电影产业“泰莱坞”。泰莱坞电影没有宝莱坞那么多的歌舞戏,在《巴霍巴利王》中的歌舞场面也只有寥寥几场,意思了一下就直扑生猛战场,大量细密画般构图完美的慢镜头和长矛短锤大宝剑的厮杀才是看点,习惯“宝莱坞”电影的观众也能体会出两者在气质上的不同。
在印度影院观影是怎样一种体验
印度电影分上下部、每部都长得吓人,是跟印度人的观影方式分不开的。印度和尼泊尔的观众习惯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来看一部电影,与中国观众截然不同,因此一部电影上半部长达159分钟完全不是问题,类似于话剧或者古典音乐会,上下部电影中间会休息30分钟,休息时间里也会有人提着三明治、牛奶或者茶穿插行走在座位中间,给观众提供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