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好看吗 电影很动人有共情但缺少力量

扬子晚报   2019-03-27 18:04

­  《地久天长》近3个小时,但整个观影过程并不乏味,比起王小帅的其他电影《闯入者》或《青红》,《地久天长》和观众的关系更亲密,也更易产生共情。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普通家庭故事,让人想到张艺谋的《活着》,甚至可以说,《地久天长》是一种延续,继续讲述中国家庭如何面对和消解苦难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一种中国式的生存哲学。

­  可是,深夜走出影院,我不免还是有些困惑——如果电影只是讲述一对失独夫妻的心灵疗愈,只是讲一些极端个人化的生命经验,那是不需要3个小时的,也不需要铺垫那么多。但是,如果故事情节的核心推动力不是“普遍意义的”(基数很大,但失独、人流后不能再怀孕仍算是小概率事件),那电影就始终只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能感动人,却无法产生力量。刘耀军、丽云这样的父亲母亲,善良、懦弱、隐忍、沉默,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关于父母的那些“刻板印象”——中国好人。王景春和咏梅奉献的优秀表演,只是帮助观众强化了这一印象。

­  王小帅肯定不满足于此,电影上映前,他就发朋友圈强调《地久天长》不是苦情戏,“不是哭戏,不是哭戏,重要的事情说八遍。甚至不是电影,就是好长一段生活。”

­  比起苦情戏,王小帅想表达得更多。《地久天长》大段篇幅讲述了工厂的生活,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住在逼仄的集体宿舍里,但这种生活却是满足而安定的。因为空间狭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这是“下岗潮”来临之前中国工人阶级的黄金时代,这座工厂就是一个“象牙塔”,保护着刘耀军和王丽云们。即便是因为怀二胎被迫流产,夫妇二人也并未因此减少对这个体系的认同。

­  尽管电影非线性叙事打乱了叙事节奏,可以确定的是,刘耀军夫妇“下岗”和失去儿子应该是属于同一时间段。在电影中,生活在闽地海边的刘耀军认为“我们的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这既是他们失去儿子的感受,也是他们被集体放逐、被彻底边缘化之后的感受。

­  刘耀军夫妇离开工厂,来到陌生的闽地,到底是被集体抛弃,被工厂放逐;还是因为难忍失子之痛,害怕再见到沈家人(以及其他有孩子的熟人),勾起内心的怨恨,而主动放逐自己?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推动因素?哪一个更具普遍意义?

­  王小帅给了工厂生活那么多篇幅,显然是想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将时代之痛和个人之痛共同加诸到刘耀军夫妇身上,一起压弯他们的腰,他们的痛苦加倍,救赎和原谅、和解的力量也会加倍。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表达效果适得其反。电影悄然地将时代之痛置换成了个人之痛,并通过时间和新的生命来消弭、缝合个人之痛,踏上了最常规的“疗愈”叙事路径。而且,由于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进一步令观众忘记了大时代的背景,只关注这两个个体本身。老实说,这种置换是中国电影讲述“下岗”故事的重要策略,早年的《漂亮妈妈》就是将“下岗”问题置换成“下岗”女性问题,如今,《地久天长》也将“下岗”问题置换成了“失独夫妻”关怀问题。

­  这跟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以前的电影不一样,从《青红》《我11》到《闯入者》,王小帅都通过展现个体经验凸显历史和时代,《地久天长》这次颠倒了,时代和历史成了遥远的背景,当然,这可能也是王小帅的主动之举。以前,王小帅一直在讲述工厂的工人家庭,但从并不喜欢反思和历史感的观众层面看,“失独”要比这些故事来得更具现实性,更有吸引力,更催泪,尽管也更浅近。(马 彧)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娄底市纪委监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
  • 立场坚定!张善政表态拒改中正路名称、移蒋
  • 民进党议员爆赖清德常和罢团开会 中国国民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