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行业思考:电影行业成长需要更多的现实主义

新华网   2018-04-27 15:12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杨静)过去一段时间,是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蹿升至全球第二的票房规模,还是不断增加的院线,带来的都不仅仅是速度与规模,同时还有中国电影市场的包容,和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多样化需求。在《路过未来》的导演李睿珺看来,这样的变化给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多可能性,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规模与速度,还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内容来支撑。

  《路过未来》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与其说在呈现小人物的生活,不如说是在挖掘他们的心理。在导演李睿珺看来,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已经开始遭遇生活上的瓶颈,他们在城市还是乡村的进退维谷之间,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和心态。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以光辉的群像为城市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作为个体来说,他们在心理上依然微妙,对融入眼前的城市充满了焦虑与迷茫。

  眼前城市的美好画卷,他们曾经参与创作,甚至获得了“署名权”,但却有着说不清的剥离感。而故乡,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只是身份信息中的一行字,是回不去的所谓故地,情感认同和精神认同与归属感一样,是空白和缺失。

  导演李睿珺表示,《路过未来》想要表达的,是对这些小人物的尊重。影片对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默默贡献送出了由衷的掌声。传统的工厂女工和新兴的“试药人”,这两个现实的“切片”,在电影镜头的显微镜下,让我们看到了时代潮流中的“暗涌”,以及普通人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

  在“美颜”、“特效”成为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呈现方式后,真实反而被掩盖,这些高度真实的“假象”,是人们的一种选择。而现实主义,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李睿珺表示,现实主义就是要找回被人们过滤掉的生活的底色,从而让生活更加真实和丰富。现实主义虽然是严肃的题材,但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更像揭发“皇帝的新衣”的“小孩”。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在规模和影响方面同样也是“小孩”,它的成长依然会跌跌撞撞,但只要认准了方向,看清成长的代价,就有机会茁壮成长。

  在李睿珺看来,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是用一种特殊的“自拍”方式纪录时代,就如同当今社会的人们用自拍纪录自己的生活一样。只不过,前者少了“美颜、修图”这些流程,虽然乍看之下会令人不舒服,但长久来看这样的“自拍”有机会成为精品。导演李睿珺用对更多不同人群的关注,来丰富自己的镜头语言。他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人们所谓的边缘人群。他说,农民工数量达到2亿6000万,聚焦农民工的电影可能会被称为小众影片,但电影呈现的确实有着庞大体量的真正的“大众”。

  在人人谈论票房的时代,导演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哪个时代,用作品回馈观众永远都是正确的选择。在李睿珺看来,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只要能够用电影作品服务好观众,那么就不会出什么差错。但是选择现实主义题材,却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可能会面临各种困境。

  但当现实主义影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品所展示的内涵越来越广阔和丰富。资本也正在随着大众关注度的提升,而慢慢向现实主义类型的影片倾斜。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在呼唤电影市场丰富的内涵。但在李睿珺看来,即使资本开始进入,投资者也应该看到,现实主义类型的影片可能还是不能赚钱,因为它有更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它的价值在票房和投资回报之外。在李睿珺的意识里,现实主义类型影片关注的是固定的群体,但关怀的却是大众,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希望更多人过得更好的正能量。

  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对于电影类型多元化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而这也成为现实主义类型电影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机会。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董事长称被开除员工涉嫌学历造假 被开除当
  • 章泽天登胡润财富榜:净资产600亿 清华与浙
  • 全球最大级集装箱船出海试航 最大载货量241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