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解读《明月几时有》 口碑两极化这部电影值不值得看
郑州晚报 2017-07-04 16:29
■导演解读
许鞍华:拍出香港人的侠义和守望相助
记者:《明月几时有》是个有真实人物原型的电影,导演为什么选择拍这个故事?
许鞍华:它其实有两个故事作为基础。一个是沦陷初期,把留在香港的有名的文人(茅盾、邹韬奋等)拯救出沦陷区;另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叫方兰的小学教师和她的母亲,当时方兰慢慢成为东江纵队的队长,方兰的母亲很支持抗日,她有一天在送情报的时候被捕,大家想救她但又没有办法。在我看完200多个讲东江游击队的故事后,我还是觉得这两个故事最感动我,我就想办法在剧本方面把这两个故事连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故事。
记者:你是怎么接触到这个题材的?
许鞍华:是林炳坤监制提议的。其实之前已经有人叫我拍他祖母,说她是东江游击队的一员,开一间杂货店得了失眠,因为她晚上都不睡觉。我感觉有个调子特别能代表香港人的精神,像武打片、功夫片,他们都是普通百姓,他们能做这个事情就算是牺牲也没有什么英雄感。我觉得这个可能是香港文化的传统,就是用搞笑的方式来表现严肃议题。
记者:所以你觉得是拍一种侠义精神?
许鞍华:对。因为对香港人来讲,侠客与武打不是假的东西,就是帮助人不需要回报,香港人的守望相助。(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