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光明日报   2017-03-10 10:38

­  人才和题材双重缺失

­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和塑造虽然日渐丰富多样,但仍然时有迂回。女作家迟子建在2016年年末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对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感到有些失望。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电影产业在女性语境和女性视角中所面临的尴尬。据统计,2016年畅销的50部国产影片中,只有比例不足四分之一的影片是以女性为主角或者女性和男性角色享有同等重要地位的。

­  仔细观察2016年的年度票房榜单,或许可以从中一探电影女性形象步履蹒跚的端倪:排名前十的国产片和中外合拍片中,由女性导演执导的作品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这一部。电影从业者当中女性电影工作者人数少,影响力不足,在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人微言轻”的状况也就不是个意外了。男性电影工作者的镜头中,难免出现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客体化,仅仅作为被观看、被拯救的身份出现的情况,在《叶问》《西游伏妖篇》这种传统性别视角的电影里屡见不鲜。

­  数量上不占优势还只是一个方面。仔细分析,本就不占多数的女性题材及以女性为主的电影中,还有一大部分是倒向都市题材甚至崇尚消费主义的。老年的、贫穷的女性在电影中很少被观照,除了在《我不是潘金莲》《闯入者》《喊·山》《盛先生的花儿》这种文艺片和《一句顶一万句》《桃姐》《黄金时代》之类女性导演的“自选动作”中得以见到,几乎可以说是“被隐身”了。而在有“唯票房论”风险的商业片类型中,拜金和追名逐利被穿上各种漂亮的外衣,兜售给它们的主要目标观众群——年轻的、有消费能力的女性观众。于是她们看到照搬好莱坞故事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看到星二代女导演追寻自我实现的《28岁未成年》,看到IP改编之作《小时代》系列——在电影里只看到年轻都市女性轻盈、肤浅、商品化的生存表面,却看不到女性生活中面临的沉甸甸的现实。

­  如果只看这种电影,会以为女性和女性形象已经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然而这个“黄金时代”是得加上各种条件限制的前缀的——得足够年轻、受过足够高的教育、生活在中心城市。片面的生存图像描绘显然和全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电影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小妞电影中,是看不到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形象的,而这恰恰是电影女性形象中最需要关注的一部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辽宁省四市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
  • 全国工信系统表彰291个集体和463名个人
  • 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接 神十九航天员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