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华语电影盘点解析:《潘金莲》突破自我的良心之作
北京日报 2017-01-03 10:28
喜剧外衣下的尖锐批判:《驴得水》
早在2012年,就看过话剧《驴得水》,当时便觉惊艳,为中国能出现这样内涵丰富、冲突饱满的戏剧而感到兴奋。听闻其改编成电影,有一度担心,舞台上封闭空间形成的紧密张力会不会被有外景的大银幕稀释?事实上,我的担心有些多余。拍成电影的《驴得水》既没有简单地把摄影机架在舞台对面的观众席中,也没有让话剧本身的戏剧张力因外景而松散走形。在放置于开阔地带的封闭环境中,通过场面调度,让一场只有几个人物的戏发展得惊心动魄。
宣传期的《驴得水》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喜剧的模样,吸引了众多想去影院里大笑一场的普通观众入场,剧情的荒诞和对白的精彩的确让大家哈哈大笑了,但看到后来,差不多每个人都沉默了。他们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寒彻骨髓的悲剧,而且这悲剧与每个观众都脱不了干系。知乎上有人说:“这是我看过的中国当代第一部把银幕前的所有观众老爷一个不剩骂了个遍的电影。无一幸免。”
实际上,这正是本片的批判意义所在——每个走进影院的人,都难免从中观照到现实中的自己。人有趋光性的本能,所以《驴得水》中几个乡村教师满怀理想地奔赴乡村,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但人性又是多面和复杂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件会让人暴露出人性的不同层面,所以他们的人性最终被现实击得溃不成军,原形毕露。而人性之恶的大爆发则共同地将故事推向悲剧的巅峰。所以,这个荒诞可笑的故事其实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舞台,人性的表演才是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所以这个故事的背景虽然设置在民国时代,却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