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华语电影盘点解析:《潘金莲》突破自我的良心之作
北京日报 2017-01-03 10:28
突破自我的良心之作:《我不是潘金莲》
大概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已经华丽转身成为了中国式大片的象征性人物。票房和口碑的反差,似乎已经成了张艺谋导演生涯的宿命。声势浩大的《长城》依然如此。《长城》是张艺谋与时俱进的一部特效魔幻作品,场面一如既往地恢弘,但内容却更加空洞而且全无细节。看《长城》,就好像看不同队列争奇斗艳的大型团体操,美则美矣,但看不到鲜活的个体。当然,这就是一部商业片,就是冲着拿大场面砸票房的目的去的,所以个人情感和命运并不是编导关注的重点。但是,没有动人细节的大制作,在这个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水准已经普遍上了一个台阶的时代,可能很难到达预期的票房目的。
与张艺谋齐名的冯小刚,贺岁喜剧出身,这些年也在转型,却完全是冲着另外一个方向使劲的。从《唐山大地震》、《1942》到今年的《我不是潘金莲》,虽然每部片子都各有褒贬,但我们能看出他试图在银幕上完成个人表达和在形式上突破自我的努力。尤其是上映前就众说纷纭的《我不是潘金莲》,居然首次在银幕上采用了具有中国古典工笔画风格的圆形画幅,且配以相应的工笔画的淡雅色彩,这种有违观众审美习惯的画面表现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但《我不是潘金莲》的创新远不止此。冯导没有单纯地陷入到形式感的自我陶醉中,与形式感相得益彰的是圆形画幅中满满当当的社会现状,而28位中国实力男演员的精湛表演,则精准地用白描手法刻画出当下中国的官场众生相。看完全片,我们明白了冯导开拍之初对范冰冰说的话:“电影里28个男演员给你搭戏,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他们,你是介绍人。”这使得影片的立意远远高于“秋菊打官司”式的中国悲情与执拗。对当下社会的批判意义,才是影片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