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电影回顾 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常态发展期
这种常态可以看作中国电影创作的新常态。依靠大IP、依靠高颜值和“小鲜肉”、依靠炫技、依靠拳头+枕头+噱头席卷市场的时代似乎过去了。这一年,诸多IP电影,甚至是所谓的“超级IP”电影,尽管在技术上、在视听奇观上相当惊艳,但因为缺乏能够与观众沟通的故事、人物、情感,市场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而仿效前些年高票房类型但缺乏创新的所谓“喜剧+爱情”模式,在这一年也被观众所抛弃;靠炒作、靠营销似乎再也不能让一部艺术质量平平的影片“骗取”观众的信任。质量之外的元素,对于电影市场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观众需要更优质的电影成为共识。正因为如此,《湄公河行动》这样的影片就成为本年度最被观众认可的电影之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真实改编原则,典型的“小分队孤军深入”的动作类型片模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制作精神,特别是将国家爱人人的现代主题融入人人爱国家的传统主题之中,使得这部作品能够在电影市场相对低落的状态中异军突起。一方面说明观众仍然需要优秀的主流电影,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电影人可以制作出优秀的主流电影。这一信号的释放,会让更多的电影人意识到,任何急功近利的电影创作模式都是短命的,创作出经得起观众口碑检验的优质电影,才是中国电影新常态的核心。
中国电影的新常态同时也是电影观众的新常态。前几年,由于电影市场的急速扩展,大量缺乏电影观看经验的“新观众”、特别是“网生代”观众进入电影消费,“小镇青年”“网感”“搞笑”“逆袭”等等似乎成了电影观众的共性。然而,当观众的观影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观影诉求会越来越高,他们的观影多样性特征也会越来越突出。2016年,所谓的“爆款”“黑马”电影越来越少,但是分众化、差异化的电影观众却越来越普遍。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创作的一部手法传统的纪实风格电影《百鸟朝凤》,在超长的放映周期中,取得了超过7000万以上的票房成绩,这至少说明中国观众对非商业电影的接受能力在明显提高。这一年,包括具有一定表现主义风格的《路边野餐》《长江图》这样的非常小众的艺术电影,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这说明中国观众的差异化审美正在形成。而陆川导演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创造了超过8000万的电影票房,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说明继前一年的《喜马拉雅天梯》等作品之后,纪录片正在成为影院电影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电影观众的可喜变化,必将促使更多的电影人关注电影的创作质量,创作出更多样化的电影作品,满足观众日益提高、日益分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