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爷的剑》核心故事是什么 拍出了我们想要的武侠感?
拍文戏讲爱情,尔冬升是擅长的,当年的《新不了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拍武侠要拍出"浮沉随浪沧海笑"的江湖感,必须服徐克,《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都是他的佳作。
我们常说的保留原著精髓不单单是指保留核心故事,还指保留着故事的精气神。
淋漓尽致、精彩绝伦的打斗戏固然能给观众以最直接的视觉享受,《三少爷的剑》里的几场打斗戏都十分精彩,无论是开场的燕十三与高通的桥上决斗,还是高潮戏中三少爷谢晓峰、燕十三与反派的决战,又或是结尾处三少爷与燕十三两大主角的生死之战,视觉冲击都是有的。
长剑如芒,衣袂蹁跹,动静皆宜,如尘如风,或凌厉,或轻巧,或厚劲,或游离,长剑相交之处,便是人与剑的相合,气与魂的相撞。
这些是动作的想象都可以实现成外化的影像,但要拍好一部武侠片,绝对不止拍好动作戏这么简单。
武侠之所以是武侠,先于"武",而最终是要落于"侠"字上,《三少爷的剑》有着侠之精义。
即便是没有读过很多原著小说的观众也会知道,所有英雄式的主角人物绝不会是只为小我小爱的凡人,他们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但他们更有悯爱苍生的大爱精神,金庸笔下的乔峰是,郭靖是,古龙笔下的谢晓峰也是。
这种侠之大爱,我们称之为武侠小说的精义和魂,如果没有这样的侠之大爱作为根本作为升华,大师们的作品也只怕是要沦为不入流的网络小说了,哪里能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
古龙写主角总爱给人安上极端的命运,仿佛这样"有故事"的主角才更像是"人"。
先是不可一世的大侠,因为某种际遇原因总要穷困潦倒或醉生梦死一阵,像是李寻欢,一出场那么牛逼,而后因为挚爱嫁与他人而整日流连于烟花之地,以酒为伴;又像是谢晓峰,先是闻名于天下的天才剑客,而后因为厌倦杀人而沉沦于市井 ......
而这些人最终都会因为责任因为大义而重拾自己,然后完成救赎人们也救赎自己的使命。现在的很多影视小说就误入了市场的某个误区:
所有一切类型的小说,掺入各种谍战、后宫、悬疑推理、青春励志、妖魔鬼怪等元素,最终都是为包裹一场所谓感人肺腑的凡人爱恋。
很庆幸,电影版的《三少爷的剑》没有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而刻意着重情爱,没有玩浪漫,没有用激情戏吸睛,又或者是去刻意卖腐,而是真真切切表现了那种江湖儿女的敢爱敢恨,和英雄与英雄间惺惺相惜的真情义。
讲真,如果真要卖腐,那三少爷和燕十三之间绝对可以做出一手好腐,好在没有。
故事的最后,燕十三死在了谢晓峰的剑下,谢晓峰不愿意杀他,但谢晓峰明白燕十三作为一个剑客不愿死于病痛而甘愿死于天下最光荣的剑下的心思,所以他让燕十三死于自己的剑下。
让他死即是让他生,这是男人之间的默契。
整部《三少爷的剑》没有搞出那些偶像剧般的浓烈气氛,保持了最明显的江湖味,所以的人物都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宇宙我最帅"的即视感。
所有的情情爱爱也没有拍成拖泥带水纠缠不休的狗血感,一切都按照江湖儿女的习性来。
爱就是爱,恨就是恨,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妓女就是接客,剑客就是杀杀杀,一切那样简单而纯粹。
这才是武侠啊!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