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武侠片跌入谷底?导演拍武侠爱炒剩饭
南方网 2016-12-08 11:18
悲哀 如今导演拍武侠爱炒剩饭
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武侠片,曾经是最能代表中国气质的类型片,在华语影坛大放异彩。《火烧红莲寺》是武侠片的开山之作,后又有香港邵氏武侠将戏曲融入电影。此后《少林寺》《新龙门客栈》等新派武侠片各领风骚。到了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直接将中国武侠送上国际舞台,赢得全世界一片叫好。当大家都以为中国武侠片的时代再度来临,之后张艺谋的《英雄》也开启了中国大片模式,但引发一批苍白、空洞的跟风之作,《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每一部都口碑扫地,也逐渐消耗了武侠片的人气。
武侠片的没落,也与武侠小说的后继无人密不可分。如今武侠迷最为津津乐道的作品,仍是金庸、古龙、温瑞安这些武侠大师几十年前的创作。大师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却没有足够分量的新人能够继承衣钵。
90后、00后也少有痴迷于江湖儿女的武侠粉。“北岸花园”观察到,公交车上看电子书的乘客,看的大多是穿越、修仙类小说。查阅起点中文网上的点击量排行,阅读量前20名多为言情、玄幻等类型,早已没有武侠小说的踪迹。
时代在变,观众对武侠片这一类型也有新的要求,然而,拍武侠片的那批人,却仍在炒剩饭。武侠故事多发生在古代,与观众的距离感本身很远,要想引起观众共鸣,就必须切合时代脉搏,加入更多现实关怀的内容。然而,近两年拍武侠大片的多为香港导演,他们很难把握到内地社会情绪和大众心理,停留在怀旧的套路里。在影评人边浪看来,“《三少爷的剑》本来可以去挖掘中年男人的心理危机,但影片却在玩‘三角恋’的情感套路,观众自然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