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中场战事》结局是什么意思?解读比利林恩最后回战场

中国网   2016-11-16 10:14

  简而言之,《中场战事》有故事、有情感、打动人,可是最后却令观者难以体会到“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而“表达”,是一个创作者之所以创作的应有之义。

  或者这么说,每个角色、每种立场都被有效地展示了,可大体上影片所说的,就止步于“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的层次了。

  然而,这不仅不该让一部回溯伊战的严肃军事题材就此鸣金收兵,也和两获奥斯卡、两获威尼斯金狮、两获柏林金熊的当世大师,蛰伏三年才出手的“所应为”有了距离。

  对于“反恐战争”、对于当代美国社会、对于当代美国人,在这些敏感的、而且此前他本人已经在诸如《冰风暴》或《断背山》里有过论断的议题上,李安这一次显得太过避实就虚。

  而《中场战事》之所以在美国本土遭到不少评论界的指摘,大概也是由于它让左派和右派都觉得有骑墙、失语之嫌——毕竟9.11、伊拉克、阿富汗以至今天的叙利亚、伊斯兰国串起这段“反恐战争”史,实在是美国国民有切肤之痛、不得不关心的现实困境。

  因此,就像比利妈妈吃饭时拍桌子不准讨论政治一样,李安同样不谈国是,真没法让座上的四邻心服口服。

  而且,如果说不愿或无法对伊战表态,可能多少是因为李安毕竟是拿绿卡的“局外人”,那么,实则《中场战事》里已经包括了若干个可以深度开掘的其他题目,可也被他一一放弃,就显得太可惜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贵州省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
  • 郑州市纪委监委公开通报四起违反中央八项规
  • 民进党当局变本加厉!国民党新北党部遭搜索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