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滑坡”中国电影如何“爬坡” 仍有巨大潜力
人民日报 2016-10-19 16:14
对于电影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电影创作者体会最深。去年10月,导演贾樟柯制作的电影《山河故人》,最终获得3200多万元的国内票房,与他2006年的影片票房相比,这个数字是当时的10倍。“数字对我来说意味着观众的选择。”贾樟柯说,“我发现观众的艺术视野、鉴赏能力和中国电影市场一样处在提升的阶段。反过来说,正因为观众能够欣赏到全世界的优秀影片,所以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质量提升有更迫切的期待。”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容积率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进入全国城市主流院线放映的国产影片达368部,而今年将有望突破400部。业内人士认为,日益扩大的电影市场为创作提供了巨大空间,也为观众的成长、市场的细分提供了机会。尤其是过去十几年培育起来的观众已经趋于成熟,他们有较高的观影黏度,对电影质量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这都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理性对待资本,学会在共赢中坚守质量
过去几年,资本是人们提起中国电影行业时的热词。从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开始,电影行业对社会资本逐渐放开,资本在行业中的活跃度越来越高。如今,中国电影人到处“化缘”却处处碰壁的境况已经大为改善。
“我们今天能够聚焦电影质量,得益于这些年来电影行业的进步,尤其在资本充裕、市场活跃的情况下,我们再来谈论电影,心态已经与多年前不一样。”华谊兄弟传媒副董事长王中磊说,“可以说正是在资本的帮助下,我们才具有了聚焦电影质量的前提,否则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停滞于如何生存下去的阶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