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华语电影新闻 > 正文

暑期档多部影片保底发行方血本无归

2016-08-15 09:20 来源:北京日报 0

­  如今,风向在逆转,保底发行开始成为烫手山芋。在电影市场研究学者刘浩东看来,其中一大原因是内地电影市场遇到了瓶颈,票房回归到理性层面,并不是每部片子都可以大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这两年市场一路高歌让一些人变得飘飘然,其实一个最大的现实是,内地每年发行的七百多部片子里,能赚到钱的只有两成。“现在电影市场走势趋缓,想要从中找到自己的‘幸运之神’,只会难上加难。”

­  根源

­  为争抢片子,报价没理性

­  除了保底发行这门生意越来越难做,刘浩东还发现了一个新趋势:此前《心花路放》《西游降魔篇》的保底发行方都是传统影视公司,但如今介入的不少保底发行方都来自圈外,有的只是因为参与保底发行才涉足影视行业。

­  不过,这些公司看似电影外行,却是资本运作的好手。它们中大多有基金公司的背景,非常擅长从众多项目里遴选出投资收效快的那一个。在刘浩东看来,当下实体经济不景气,手握重金的基金公司更愿意在当下火热的电影领域投资冒险。

­  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认为,那些背后有基金公司撑腰的公司之所以愿意刀刃舔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电影是带动资本增值的绝佳“催化器”。

­  即便赚钱已成为小概率事件,保底发行的热度也并未下降。蒋勇分析,最早曾经是文艺片当作救命稻草的保底发行,正在成为进入市场博弈的一张入场券,“如果发行公司不祭出保底发行的大招儿,现在已经很难再拿得到好片子。”他说,保底发行俨然成为一种竞争手段,为了争夺发行权,发行公司不惜拼命压低发行费用,甚至会倒贴。更有甚者,影片还未开拍,发行方已经提出票房保底。

­  一般来说,签订保底协议的双方对影片会有起码的信心和认知,基于此再给出理性的保底报价。“如今的保底发行已变味,有点类似于股票市场上那些空壳公司,公司营运能力根本无关紧要,只要这张门票得手,就获得了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机会。”蒋勇说,即使是一些小投资的片子,也有发行公司愿意砸钱,试图以小博大。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徐静蕾筹备新片《一人之下》 欲打造中国版X战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