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华语电影新闻 > 正文

中影等待12年终上市 募集资金逾40亿元

2016-08-02 10:28 来源:北京日报 0

­  疑虑

­  中影投资偏保守缺乏创新

­  尽管坐拥“内地电影航母”的名号,但中影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均未能名列行业顶尖。资产规模方面,中影不及重资产模式的万达院线和华谊兄弟;营业收入方面,其和万达院线也有不小差距。

­  中影争取上市的这12年,也恰逢中国电影的黄金10年。内地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6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40.69亿元,增幅超过20倍。“拖到现在才上市,说明国有电影企业的衰落。事实上,国内主导电影制片业的,早就变成民营公司了。”电影产业研究学者刘浩东毫不客气地批评。

­  对于通过上市能否夺回“老大”宝座,陈少峰认为,内容加产业链是未来影视市场极具竞争力的走势,但这对中影来说风险较大。“中影在内容创作上没有完整系统,而且国企的投资方式倾向保守,缺少风险承担和创新精神。”

­  刘浩东要更为悲观一些,他认为上市后的中影未必更好过。“同光线、万达相比,中影上市后管理与经营上更复杂,上市后中影就是股民的,股东大会决议必然优先追求企业效益。这对民企来说不是个事儿,而对中影就是个事儿,原来担负的社会效益、文化责任,如何处理?”在他看来,以前那些重点的主旋律电影,都需要中影这类国企来做,而这些影片的票房很一般。“民企不做此类无市场的项目,无可厚非。中影不能不考虑社会效益,还得做啊。股东们怎么看,上市后就得多一份考虑吧。”

­  面对质疑,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认为,最好的回答就是让时间说明一切。对于公司今后的定位,他很笃定:“中影不会为了票房而票房,也不会为了赚票房而去拍那些违背原则的电影,更不会唯利是图地拍电影。”至于如何解决票房压力,他并不担心,“中影是一家覆盖全产业链的公司,收入来源多元,包括影院贴片广告业务、衍生品开发。”他透露,未来几年,还会再开500家衍生品门店。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吴亦凡自曝《夏有乔木》本色出演 为演憔悴一夜不睡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