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新“碳”索 “长汀经验”再提升
“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长汀哪里穷?朱溪罗地丛。”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斗转星移,岁序更新。如今的长汀,满目青绿、安居乐业的和美画卷在老百姓心间铺展开来。
历史的长河奔流向前,时间的结绳铭刻闪耀。12月7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签订——共交易长汀县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10万吨,总金额180万元。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紫金山金铜矿打造为碳中和示范点。这次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是紫金山金铜矿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举措。”此次碳汇交易的受让方、紫金矿业紫金山金铜矿安全环保总监许辉标说。
“通过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原来没钱的地方,就有钱进行水土保持和治理了;对于企业来讲,买到了碳汇,可以助推实现碳中和。双方互相促进,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福建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谢锦升说。
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缘何落地长汀?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沿着罗地河小流域的村落、山头、河流一路寻访,见证这片希望的土地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美丽蝶变。
河田镇罗地村的初冬凝红滴翠、色彩斑斓。罗地草山上,马尾松、木荷、香樟等林木竞相斗艳,林子里有的树木胸径已经长到20多公分。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是个强度水土流失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仅38%,是有名的“火炉”。
在伯湖村的后山,是一片中草药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林子里充满了生命力,中草药吐着芬芳,休闲观光、生态研学的队伍也频频造访......幸福巨变,在罗地河小流域延展开来。该流域水土保持率达到95.4%,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善。
这是长汀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深情嘱托,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取得的辉煌成就。长汀的赤岭荒山加快披上了“绿装”,水土保持率从1985年的68.53%提升至目前的93.43%,居国际、国内先进行列,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旗帜、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标杆。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被推广至甘肃、宁夏等地,在祖国西北种下绿色希望;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更是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里,讲解员朱河英正在给客人讲述长汀人民牢记嘱托、接力奋斗数十载治理水土流失的动人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河田人,朱河英见证了昔日“火焰山”孕育出的新希望。于是,她把这种感动和自豪融进每一次讲解中。
亲身感受到水土流失治理带来的家园巨变,这里的人更加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意义,更加坚定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长汀水土保持工作的喜讯接踵而至。记者从签约会上获悉,水利部将系统总结、积极推广此次交易经验,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和统计制度,全力推动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蒲朝勇说,这次交易是水土保持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具体实践,为推动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提供实践基础。
“福建将以本次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为契机,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为推动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提供‘福建经验’。”省水利厅厅长叶敏说。
“当前龙岩市正持续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推动龙岩全域创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杨溢说,龙岩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长汀县罗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如今,长汀“生态美、百姓富”的故事正越讲越精彩,相信这块土地上的草木生长会越来越茂盛,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幸福......
(融媒体记者 王仰华 石芳 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