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的美丽嬗变:敢为天下先 青山变金山

福建日报   2017-10-10 10:28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森林人家城厢云礤村 李国潮 马悦 摄

  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武平县调研,对武平林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从此,一场被称之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次伟大革命”的林权制度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武平县推开,并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15年来,这场由“山底”到“山顶”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武平林业发展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嬗变,不仅赢得了广大林农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而且引来了全国的广泛关注。

  15年来,武平县一直秉持着“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自我革命精神,积极探索、持续改革、大胆突破,从“四权”“三率先”到“两统一”,持续为全国林改探路、拓路。武平林改的成功实践,为全省、全国林改起到了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成了全国借鉴的样本。

  今年7月27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在武平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武平县持续推进林改的经验和做法。

  万亩人工林场 张乃彬 李凌生 摄

破解难题 勇当林改探路者

  武平地处闽西老区,土地面积263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19个村(居),总人口39.2万,是革命老区县、原中央苏区县、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林业,曾是武平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

  2001年以前,武平县和全国大小林区一样,尽管相继开展了林业“三定”、落实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等改革工作,但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等体制机制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严重挫伤林农的积极性,林业发展存在“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大难题。改革势在必行。

  “五大难题”,根在集体林权制度。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01年6月,武平开启了一场自我革命,选择万安乡捷文村为试点,把集体林均山到户,并颁发了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随之形成了以“四权”,即“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林改模式。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林权证。2002年4月,武平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既没有上级授权,也没具体法律依据,更没其他地方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武平全县上下顶着巨大压力拉开了全县林改的序幕,在全国“领跑”第一步。

  山分了,林权证发了,但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发下去的证算不算数,分下来的山会不会被收回,武平干群的心始终不踏实,这可是像当年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一样的大事啊!

  在这关键时刻,2002年6月,时任省长习近平到武平调研,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指示,为林改一锤定音。

  武平林改经验由此逐步向全省、全国铺开,武平最早提出的“四权”等林改模式被吸纳进中共中央、国务院2008年6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成为国家林改举措。武平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

  美丽的武平平川河畔(李国潮 唐亚新 摄)

兴林富民 推进林改“升级版”

  “分山到户”仅仅是林改的第一步,如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尽快引导林农走上“不砍树也能致富”之路,才是林改的核心目标和关键所在。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武平林业发展的“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等“新五难”问题开始摆在党委政府和老百姓面前。“新五难”的突出问题在产权交易制度。

  对此,武平推动林改向纵深发展,再一次以自我革命精神创造性地实现了“三个率先”,即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了林农资产,实现林业发展“有钱投”;率先探索商品林赎买,通过赎买、租赁、置换等方式,让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绿色不动产”;率先探索借“林”扶贫,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

  2013年10月,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领导到武平调研林改工作,对武平率先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同年10月,武平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今年9月,武平县又被确定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

  作为我省23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的武平,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结合精准扶贫,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林下经济经营单位及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并通过“政府引导、种养结合,创建基地、培育特色,拓宽路子、精准到户”,率先在全国探索“借林”扶贫模式。2016年,武平获评“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种草珊瑚技术要求不高,效益却挺高,亩产值能达到6000元。”民主乡林荣村有2万多亩山地,大多是阔叶林,非常适合种植草珊瑚。去年,村民王传龙投资20多万元购买8万多株草珊瑚种苗。草珊瑚当年种当年收,目前,村里有11户林农跟着王传龙学着种植草珊瑚1000多亩,户均增收10余万元。

  中堡镇梧地村林农连永聪听说县里对发展林下经济在技术、资金上都有扶持,便投入资金发展林下养鸡。目前他的养殖规模达到5万羽,每年出产10万多只鸡,产值40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100户林农开展林下养殖。

  这些林农的致富经,正是全国林改标杆县持续推进林改“升级版”建设,促进“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武平持续通过出台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得益于这些利好政策,林农实现不砍树也致富,正是“山添新绿、林改催生了好生态,点绿成金、林下经济助农致富”。

  2016年,武平县林下经济实现产值24.22亿元,同比增长22.7%;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89万亩,年产值10.78亿元,成为全省15个花卉种植面积万亩县之一。新型林业经济实体组织发展迅速,共有省林业厅授牌的“森林人家”48家,全县培育形成新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达92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瀑布1(王发祥 邱妤 摄)

统筹发展 生态产业创佳绩

  依托生态优势,武平县还突出抓好文化生态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策划建设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实现“山上山下”统筹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推进,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交相辉映。

  15年的改革探路,武平县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和“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科学决策。

  武平林农,从“靠山吃山”向“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靠山富山”转变。林改,让林农脱贫致富;林改,让社会和谐安定;林改,还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

  今天的武平,生态更美、百姓更富了。15年,武平县造林面积71.5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达79.7%,被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县、全国绿化模范县。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万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增加了8.1倍。

  今天的武平,发展更快、社会更和谐了。15年,武平县财政收入增长近10倍,原先的国定贫困县连续两年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并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近期还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发展没有终点、改革永不停步。作为“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中再创佳绩。(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杰 戴敏 通讯员 王发祥 钟茂富)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董事长称被开除员工涉嫌学历造假 被开除当
  • 章泽天登胡润财富榜:净资产600亿 清华与浙
  • 全球最大级集装箱船出海试航 最大载货量241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