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 心理咨询师的五大建议

闽西日报   2017-06-02 15:44

  高考在即,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存在焦虑等心理压力,心理咨询师在这里给出五大建议,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家长不要期望过高

  【心理解析】面临高考,家长过高期望。有的家长常常流露出对名牌大学的羡慕,孩子成绩本来在一本二本之间,却不断地给孩子压力,结果却连第二志愿高校也考不上。

  【心理支招】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待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就会给孩子更多的肯定评价,给孩子的心灵注入更多的自信。肯定评价哪里来?只有期望降下来,评价才能提上去,才能给孩子积极的肯定。孩子面对高考了,家长正确评价孩子的态度更为重要。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掌握的知识基本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家长把期望降下来,实事求是地甚至降格设定目标,心里就会多一分坦然。这样,有助于孩子坦然面对高考,有助于孩子考场上更好地临场发挥。

  家长不要管束过严

  【心理解析】管束过严,使家庭成了学校紧张生活的延续,孩子心理没有了缓冲的时间。结果呢,可能让孩子感觉没有自由的空间,可能让孩子缺少自主复习的时间,可能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对立。

  【心理支招】家长要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孩子才是考试的主角,家长只能当配角。我们要相信,面对大考,孩子对于该怎么学自己是有数的,何况还有学校老师详尽的指导。所以,最现实的做法是,家长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对孩子的考前复习不要多管,不要多操心。

  家长不要关注过度

  【心理解析】面临大考,孩子们的压力是怎么造成的?就是由于太拿考试当回事,考前复习可能过度疲劳,考场情绪可能过分紧张,超过了大脑能承受的限度。于是到了答题时,大脑就出现了超限抑制,也就影响了考前复习和临场考试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高考的过度关注引发的种种焦虑心态,又必然传染给孩子,让孩子更焦虑,更容易考砸了。

  【心理支招】作为家长需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对孩子的高考来点平常心,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故作轻松,给孩子营造一个平常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家长这样的心态,也会传染给孩子。孩子就会把考试看得淡些再淡些,复习起来就会神清气爽,面临高考就会处之泰然。

  家长不要唠叨过多

  【心理解析】考前家长们的唠叨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反映了家长的攀比心理。比如说:某某同学平时成绩跟你差不多,你可不能输给他,再比如说:某某去年考上重点了,你要是像他一样就好了。另外一种,每次考试,爸妈都很紧张,总是问个不停,总是嘱咐个不停,我感觉他们心里比我还焦虑。

  唠叨的结果,是必然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造成孩子厌烦的心理,甚至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对家长发脾气。

  【心理支招】家长朋友要练就一个功夫:在孩子大考前几天,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有些必要的嘱咐,最好“说一不二”,不重复第二遍。

  家长如果变唠叨为倾听就更棋高一着了。考前和孩子相处时,家长不妨抽空带孩子散散步,和孩子聊聊天。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如果孩子向你诉说困难或压力,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你的信任,并不意味着马上要解决。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当个好听众。如果你还想说话,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彼此都放松一下心情。

  家长不要保护过分

  【心理解析】孩子要大考了,吃啊睡啊,父母自然牵肠挂肚,但是,过度关爱和保护,会弄得家里的空气都紧张起来。这种过度紧张的家庭气氛,反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给孩子帮倒忙。

  有的家长盲目让孩子调整什么睡眠,刻意地规定睡眠时间。结果呢?肯定睡不着。

  【心理支招】家长该怎样照顾孩子考前的生活?关于睡,家长应该指导孩子这样做:困就睡,不困就学,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随便翻翻书,只是别看小说。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碍什么事。结果呢?入睡反倒容易得多。如果考前真的睡不好呢?那也无所谓。孩子考前如果说没睡好,你该鼓励他挺起胸,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人民网)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锦城尽缤纷 梦想共绽放——第12届世界运动
  • 巴拿马瑰夏咖啡拍卖单价创下超3万美元纪录
  • 三部门:纠正小错重罚、以罚增收等涉企罚款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