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emon Go成就AR游戏大作 口袋妖怪GO详解
然而,当一个超前的创意有了超级IP的加持,情况就不一样了。全球第二热销的电子游戏系列《口袋妖怪》与两代人童年热播的《神奇宝贝》其口碑家喻户晓自不用说,加之任天堂倾力20年在家用机、掌机平台打造的“训练师/宠物小精灵”模式亦早已深入人心。很难想像任天堂会找上Niantic做这款产品,肯定的是集二者之力无疑是天合之作。
尽管Pokemon Go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但是我们可以假想,倘若该游戏之后能够一直保持热度且大获成功,这将在电子游戏史上毫无疑问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Pokemon Go给整个业界提供了一个如何做AR游戏的新范本。简洁的UI,极少的辅件(一个PokemonGo Plus蓝牙手环/胸针),然后是将现有移动设备部件技术运用极致。从游戏本身来看,实境景点道馆、口袋站等地标沿用了Ingress的类似设计与谷歌地图的支持。关于小精灵的刷新则更有讲究,比如地面系、岩石系、火系、格斗系的小精灵分布受到实境温度、湿度、云覆盖、天气、风向等因素影响;而水系小精灵分布则与河畔、沼泽地、盐水海滩、码头、湿地公园、池塘等地形因素有关,这些基于环境地理的设定让游戏本身平添诸多乐趣。从国外大量玩家奔赴户外捕捉小精灵的实况报道来看,这样一种本质仍然是线下地理定位互动游戏并未像之前的Ingress甚至早期的GPS寻宝一样受限于小众人群,其玩家群体从Pokemon粉丝扩展到大量年轻群体,其风靡之速令人咋舌。可见口袋妖怪IP的作用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Pokemon Go的成功也为增强现实技术及其商业演进提供了较好的案例。我们知道AR与VR一对概念几乎是同一时间浮上水面,2016年是VR元年,在Oculus、HTC、索尼等厂商发力之下VR进程有了较大改观,而AR方面则迟迟不见动静。随着谷歌部门进一步重组,托尼?法德尔被调离职位,Google Glass项目又陷入遥遥无期;而该技术目前的领衔者微软也犹豫不决,将HoloLens定位于概念暧昧的MR(混合现实)技术。
启示之一,业界或许一开始就将AR定位过高,面对不成熟的全息投射、视觉图形、运算负载、电池技术等瓶颈,工程师们很难想象如何造出科幻作品般的未来化效果。而Pokemon Go的推出将这些幻想带回现实,业界发现原来借助现有的移动技术、传感设备、定位追踪系统等等也能实现较好的AR商业化效果。这为AR的演进提供了一个缓冲。
另一个启示是,AR或许比VR走得更快。相比完全沉浸式的VR体验,基于实境增强的AR技术在图形、UI设计上要求大为减少,这有助于降低图形处理器的运算负荷。从Pokemon Go的案例来看AR对于现有技术设备(包括操作系统平台、移动设备等)的重利用率要远高于VR,这也是其未来能否较早实现普及的关键之一。
最后继续说说任天堂的情况。我们知道任天堂于上世纪末95年破天荒地推出了极其超前的VR设备Virtual Boy并惨败而归,此后其抱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拒绝一切尝鲜行为。尽管如今业界形势已大有不同,但就Pokemon Go的推出阶段,我们仍能窥得其依旧保守的一面。
从E3游戏展的沉默到7月的低调测试,加上之前因服务器负荷执行临时锁区到短时间解锁然后继续锁区。可见任天堂关于Pokemon Go的推出并非有备而来,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抱着试水心态,毕竟对于这家顽固的百年游戏企业而言,非自家主机平台就显得格外纠结。
但是Pokemon Go的成功就在眼前,希望任天堂能做好这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