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3500余名群众体验灾民应急安置
今天是第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那么,当遭遇突发性的公共灾难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减灾、依法应对呢?前几天晋江市举行的“成竹二号”灾民应急安置演习。
演习在陈埭镇紫峰中学、安海镇安海职校、东石镇侨声中学、深沪镇深沪中学、青阳街道南区中学同时举行,从下午两点半开始,到晚上九点结束。演习模拟了这样一种场景:晋江发生突发性公共灾难事件,市政供电、供水、有线通信、广播中断,市民生活秩序出现混乱,灾民们进行紧急避难安置。
南区中学的操场已经成为“应急避难场所”,以灾民身份进入操场的群众,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每两个家庭为一组,搭建完应急帐篷后,迅速到应急救灾中心领取水、面包、毯子、席子、手电筒等物资,现场体验应急避难安置。
“成竹二号”灾民应急安置演习过程中,恰遇晋江突降大暴雨,这让整个演习过程更为逼真。
参与演习学生 施颖:觉得特别累,很辛苦,特别真实,真的是需要好好加强这方面的锻炼,省得以后遇到这种事情也有准备。
参与演习市民 施纯智:收获非常大,这个给孩子锻炼一下,今天又下雨,下暴雨,特别逼真,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参与演习学生 陈颖:我觉得如果真的地震过来的话可能会比这个更艰苦,现在已经挺难受了,下大雨的时候满手都是泥巴,走的时候鞋都湿掉了,光着脚丫子走,有时候被刺到。
许多参与演习的人都说,通过演习,懂得了在灾难发生时,要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如何有序应对。
参与演习市民 林悦梅:我参与到其中,虽然没办法说真的怎样去逃生,但是我们至少懂得如何从现场跑到这个地震避难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据了解,5个演习点共有3500余名群众和志愿者参与。演习分为应急避难场所准备阶段和灾民进场安置阶段。整个演习较为真实地模拟了救灾应急工作流程,不仅提高群众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防御能力,也提高了有关部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在历年来的防灾减灾救灾实践中,尊重科学和依靠法治缺一不可。“科学减灾”要求我们要养成科学思维、普及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依法应对”要求我们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依法依规减灾救灾,同时强调不同主体的责任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我们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