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怀生子:优等生变问题女生背后的社会原因
样本3“乖乖女”一个月出走2次
前一段时间,张先生除了上班,几乎都在重复同一件事:找女儿!
今年4月12日,16岁的初二女生小群离家出走8天,被找回来后,回到学校上课(详见导报4月13日及4月16日报道)。令张先生失望的是,在他眼里一向乖巧的女儿,在回家17天后,于4月29日再次离家出走。
第一次离家出走归来后,小群曾告诉导报记者,以后不会再离家出走了,“要先把书读完,以后再出去打工”。可小群回到学校一天后,就再也不回学校读书了。
张先生说,问她什么原因,她也不说,就说想出去打工。他只好在他工厂里为女儿找了工作,每天和她一同上下班。同时,更加小心地对待女儿,她要什么就买什么,给她买了1000多元的新衣服及新手机。可是张先生还是明显感觉到女儿变了:不爱跟他们聊天,一整晚都在玩手机,一跟她讲道理“少跟外面混的人交朋友”,就表现得很反感。
4月29日下午,小群照例和张先生夫妇一起到厂里上班,下班后,张先生在小群的车间外等她,却等不到,一问才知道上班不久后小群说肚子痛,请假走了。张先生预感到小群可能又离家出走了,回家一看,果然不见小群影子。
昨日,导报记者再次联系张先生。张先生说,女儿前两天回来了,“跟几个朋友到龙海玩了几天”。
谈及未来的打算,小群对导报记者说:“我只想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做,不想读书了。”
分析
仅仅是孩子的原因吗?
离家出走、当起母亲、坚持要与男友一起生活……在持续报道这些“问题少女”时,每一次采访,导报记者都会发现她们的“特殊”,每一次的交谈,都让导报记者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为什么,这么小小的年纪,却做出与她们年龄不符的事情呢?
这些女生,都处于叛逆期;为了生活,家长外出打工。而繁忙的工作,又疏远了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有这样的结果,难道仅仅是孩子的原因吗?
在之前的采访中,一些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对这些“问题女生”做出了分析。
漳州市175医院心理咨询科的黄秋娟认为,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世界观正初步形成,“她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慢慢验试事物。在这个时候,老师、家长更要细心地关注孩子的举动和心理变化,主动抽出时间来跟孩子谈心,更多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以免走弯路”。
“家长‘工作忙,没时间’,这是推诿抚育子女责任的借口,从法律层面上讲,肯定是不对的。”厦门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认为,教育孩子,除了家长,学校、社会都应当承担起责任。
导报记者从漳州市妇联获悉,目前漳州市已经有一批志愿者家庭,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方式,开导、帮扶那些留守青少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