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晋江 > 晋江新闻 > 正文

第三届全国博创赛亮点纷呈 参赛团队携创新成果竞逐产业蓝海

东南网   2025-10-27 09:54

  10月26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晋江国际会展中心启幕,1721个入围项目展开激烈角逐。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及企业博士后团队携特色成果参赛,覆盖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现代农业、智能科技等多个前沿领域,以技术创新回应产业需求,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注入动力。

  比赛现场。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高校赋能,创新成果落地有“声”

  作为参赛主力,高校团队的亮眼表现离不开背后完善的培育体系。复旦大学此次携30个项目出征,覆盖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揭榜领题赛等四个组别,涵盖大赛全部7个赛道,展馆内的全柔性智能织物系统、功能介孔材料、生医工交互机器人等项目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其中,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博士后邬宇奇带来的“奇灵造物手办”项目让AI拥有“灵魂”——为情感陪伴注入前所未有的温度,给老年陪伴、心理慰藉等场景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飞机全电刹车装置项目展示。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博士生导师熊易寒介绍,学校为博士后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支持:加强与校内部门、地方研究院各方协同,科创平台和地方政府多方赋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本,加强优秀项目培育孵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自重庆市的西南大学游静、张宜博士后夫妇带来的“水稻‘增源扩库’生物育种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聚焦“现代农业与食品”赛道,致力于优化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养分储存能力,为粮食产量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提供源头解决方案。重庆代表队总领队、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专技处处长吴云和透露,重庆此次共有58个项目入围总决赛,107名博士后参赛,充分展现了当地博士后人才的创新活力。

技术破局,硬核项目回应行业关切

  本次大赛中,多个项目凭借核心技术突破,填补行业空白或缩小国际差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合肥么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冉带领团队带来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正逐渐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该设备主要应用于科研市场,通过与国企央企合作开发专用算法,服务于电力调度、材料开发等领域。同时,该团队核心成员陶思景博士后同样来自中科大,负责研发管理与产学研合作对接,两人带领团队累计斩获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多篇SCI学术论文,为项目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公司市场经理胡雅琴也表示,十分看好与福建制造企业的合作前景,尤其期待在材料合成和催化剂领域实现落地合作。

  活动现场。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张明亮团队参赛的“酿酒酵母高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聚焦合成生物学领域,构建了以酿酒酵母为底盘的高效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平台。面对传统鱼油来源存在产量有限、品质不稳定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本项目构建的酵母DHA生产平台具有绿色可持续、规模可控和成本可优化等优势,能够有效替代鱼油,符合“双碳”战略和循环生物经济的发展方向。

  嘉宾参观博士后项目成果。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比赛现场,参赛者作项目演讲。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锚定需求,产学研对接共探合作新机

  参赛团队纷纷表示,大赛搭建的平台为技术与市场对接提供了重要契机。合肥么正量子团队瞄准福建制造业优势,希望借助赛事拓宽合作渠道,推动量子计算技术在更多产业场景落地;张明亮博士后的项目计划通过“菌株授权+工艺转让+联合建厂”的多元化产业化路径,寻求下游龙头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复旦大学团队则期待通过大赛的“八闽行”等配套活动,进一步链接福建本地产业资源,促进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落地。

  据悉,本届大赛总决赛将持续至10月28日。随着赛事的推进,更多兼具技术高度与市场潜力的创新成果将持续涌现,为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添彩,也为我国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 林杰 陈诗婷 陈培源)

频道推荐
  • 金融监管总局: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地区扩大至
  • 俄外交部:第八届中国进博会将为俄中经贸合
  • “AI+金融”提效更需防风险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