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晋江 > 晋江新闻 > 正文

博创风起时 晋江潮涌处 ——写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开幕之际

福建日报   2025-10-25 09:02

  东海潮生催奋进,科创英才逐浪来。

  10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将在泉州晋江拉开帷幕。大赛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这场全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博士后赛事,恰逢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以“博创引领四十载 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3.6万名参赛者携8006个项目参赛,经过层层角逐,1721个项目将在全国总决赛舞台绽放智慧光芒。

  大赛与八闽大地相遇,既是福建科创实力的生动注脚,更是时代赋予福建的机遇。

  科创沃土承盛会

  大赛择址福建、落地晋江,绝非偶然。

  作为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福建携区位之优、产业之基、政策之利,早已备好承接盛会的坚实平台。这里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土。

  独特的区位优势更让福建成为链接内外的人才枢纽。此次大赛中,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共吸引59个国家和地区1361个项目参赛,较上一届实现111.66%的跨越式增长,正是福建“融合两岸、通达世界”的优势和大赛国际影响力的体现。

  “十四五”期间,福建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全国率先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技术并量产,国内首款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成功上市……一个个亮眼的成果,见证着福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坚实步伐。

  “向新”势能持续澎湃的背后,是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福建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20条措施:布局建设的省创新实验室,对标国家重大科创基地标准;实验室探索科技任务悬赏、“编制池”等方式,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前,福建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省创新实验室由4家增至8家,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2000多人,转化成果260多项。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晋江的脱颖而出,源于其“县域经济排头兵”的硬核实力与“爱拼会赢”的创新基因。

  1999年,晋江诞生了全国首家县域博士后工作站——晋江高科技园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破解了县域企业引才难、用才贵的困境,泉州从此开启了博士后引育和发展之路。现在,泉州3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家创新实践基地与纺织鞋服、机械设备、新材料等九大重点产业深度绑定,取得发明专利291项,实现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10亿元。

  今年,一场由“企业家+科学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再次在晋江展开:政府搭台,科学家带来前沿技术破解瓶颈,企业家将科研成果快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破解“企业苦寻技术无门、项目对接产业无路、产业转型升级无方”的结构性困境。

  博创赛的重要价值也在于此,它不只是一场竞赛,更是破解产业难题的钥匙。本届大赛聚集“四个面向”,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智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赛道,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及节能环保领域参赛项目。大赛的“揭榜领题”赛更是以“企业出题+博士后解题”的模式,聚焦打通企业需求与科研供给的关键通道,破解阻碍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由土生土长的晋江人、福州大学许平凡博士带领的团队,就为美佳爽(中国)有限公司揭榜“速渗干爽全生物降解无纺布材料研发”项目并入围总决赛,为行业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绿色解决方案。“科研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真正有了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感谢企业提供产业化平台,让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快地走向市场。”许平凡深有感触地说。

  筑巢引凤聚英才

  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城市强。福建始终将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激活创新动能、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政策为基,以“真金白银”筑就引才高地。2024年,福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的七条措施》,将省级财政资助总额从不足2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日常资助标准提升至每年12万元。对重点领域的优秀博士后,每人每年最高可获20万元资助,为期两年,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同时,福建对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最高200万元建站补助,并通过评优激励机制,持续提升站点科研能力与管理水平,打造更具专业化、系统化的研发环境。

  政策引才更需平台用才。目前,全省已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7家、工作站170家、创新实践基地250家,累计招收博士后5940人,形成了“基础研究有支撑、应用开发有平台、成果转化有渠道”的完整创新生态链。

  作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福建更以独特优势搭建两岸人才互通桥梁。近年来,福建持续推进“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涵盖引进培养、项目合作、引荐奖励三大类,累计引进台湾博士后50人、联合培养28人,专项投入超3000万元。同时,福建打造覆盖科研、生活、服务“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台湾博士后营造安心科研、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福建科研,不仅让我感受到高度重视科技的浓厚氛围,也为两岸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来自闽都创新实验室的台湾博士后李俊谕说,实验室为团队承担的氮化镓材料研发项目拨付了1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有效缓解了团队仪器采购的资金压力,“这里不仅有项目攻关的机会,更有助于我们的创新成果在融合背景下扎根生长”。

  以办赛促引才,“东道主”福建诚意满满:国赛金、银、铜奖获得者享1∶1省级配套奖励(分别对应10万元、5万元、2万元),金奖得主符合条件可纳入“百人计划”“雏鹰计划”,获200万元支持,进站博士后可直接认定省级优秀博士后,可享受最高40万元补助及高层次人才待遇。泉州同步发力,落地国赛金、银、铜及优胜奖项目,属地分别补助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叠加市级科研资助与人才服务。全省各地还为获奖博士后提供配套奖金、人才认定、租金减免等支持及住房、子女教育等全方位保障。

  从政策扶持到平台搭建,从生活保障到发展赋能,福建正以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让博士后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科产融合加速跑

  回访往届博创赛的获奖成果,一批聚焦农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获奖创新成果,正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释放出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福建农林大学菠萝种植基地,秦源教授团队的铜奖项目“菠萝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正“落地开花”。团队成员坦言:“博创赛就像一扇窗,让我们跳出实验室的‘一亩三分地’,学会从市场需求出发思考技术方向。”针对花期难控、加工低效等痛点,团队研发的精准调控技术与智能设备,让菠萝产业告别“看天吃饭”。如今,这项技术已覆盖五省区61.04万亩果园,为农户新增产值52.38亿元,零散种植园串成甜蜜产业链。

  在宁德时代研发中心,叶永煌团队的金奖项目“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持续发力。“以前我们在高端电池领域总跟着别人走,现在终于‘换道超车’!”他自豪地说。这项技术让新能源车实现1000千米续航、10年寿命与NP安全标准,打破国外垄断,已申请30余件专利,深度融入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远、更安全、更耐用”加速奔跑。

  在基层医疗机构里,博迪泰(厦门)生物张睿团队的银奖项目“实用型呼吸道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平台”成了“快检利器”。“传统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要等所有样品集齐才能启动,操作复杂、耗时长,基层医院常常‘等不起’。”张睿结合基层痛点,研发出恒温扩增检测试剂盒,实现“随到随检、即检即出”,大幅降低检测门槛。

  在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条年产值超15亿元的新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这是黄清芳团队的铜奖项目“无Tb(化学成分‘铽’)和低Tb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结出的产业硕果。“以前生产高端稀土永磁材料,离不开稀缺的Tb元素,成本高,还受限于人。现在我们的技术能少用甚至不用Tb,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黄清芳介绍,项目落地后,不仅新增百余个岗位,还带动企业培养出2名硕士研究生,走出“科研—产业—人才”循环路。

  放眼八闽大地,各个领域的博士后团队正以智慧之力,成为福建产业升级的“创新引擎”。

  明天,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就要在晋江启幕。这场智慧与创新的盛会,必将让更多科研成果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记者 赵文娟

频道推荐
  • 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初审亮相
  • 郑丽文第二波党部人事安排出炉
  • 神舟二十一号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船箭组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