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镇系统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 党建引领聚合力 为民服务“邻”距离
西门村服务“便邻” 解决“邻期盼”
正午时分,安海镇西门村“党建+”邻里中心的长者食堂里熙熙攘攘,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用餐,一边拉家常,其乐融融。
长者食堂位于西门村“党建+”邻里中心邻里小院,该小院是西门村村委会旧址。自2018年西门村新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该旧址便闲置下来。去年,西门村以“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为契机,从村情实际出发,聚焦村民最关注的“一老一小”两个重点群体需求,投入80多万元将旧村委会打造成“邻里小院”,一楼建设为长者食堂,二楼设置为“四点钟学校”,通过完善相关配套,回应群众“养老”“托幼”的民生需求。
“之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群众对‘一老一小’的需求反映最为强烈。因此,我们选择将毗邻村老人活动中心及幼儿园、小学的旧村委会改造成为邻里小院。其中,长者食堂按照‘政府补助一点、村级筹一点、个人出一点、慈善捐一点’的多元参与方式,搭建长者食堂助餐服务体系,有效解决高龄、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的就餐需求。目前,每天中午都有30多位老人在此就餐。”西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福松介绍,西门村坚持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 解决“邻期盼”,通过优化阵地功能布局,在重复功能上做“减法”,在优势互补上做“加法”,让群众能真正受益。
西门村“党建+”邻里中心红色阅读空间
除了邻里小院外,在西门村,记者发现,“党建+”邻里中心有别于一站式的邻里中心,采取的是“一中心、多站点、全覆盖”的布局体系,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集约整合分布在群众周边的闲置空间、办公楼、夹层通道等零散场所,通过整空间、强功能,打造便民高效的“一刻钟”邻里服务圈。
位于西门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的村“党建+”邻里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站,原先是一处废弃的杂物间,经整理改造后,成了配备全科诊室、健康小屋、治疗室、药房等的卫生服务站,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与此同时,位于公共卫生服务站正对面的红色走廊,原是供群众避暑纳凉的场所。自“党建+”邻里中心启动建设后,西门村党总支创新谋划,集约打造了红蜂驿站、招聘驿站和流动党员服务驿站,配备桌椅、书刊、微波炉、烧水壶、充电器、雨具等,为新就业群体、环卫工人、快递小哥提供免费服务。同时,在招聘驿站设有LED显示屏,为辖区150多家小微企业免费发布招聘信息。目前,已累计帮助企业招聘员工超50人次。
西门村红蜂驿站
除了对外部空间的整合盘活外,西门村党群服务中心还积极利用中心楼梯转角等利用率极低的空间,设计建造了“便家生活铺共享手作坊”“科学小知识”“24节气”等功能区,起到便民及知识宣传等作用。
“自从我们村建起了‘党建+’邻里中心后,相关硬件配套越来越完善了,待上一整天也不乏味。”西门村村民杨老伯是邻里中心的常客,早晨他常会到邻里中心的红色阅读空间看书,或前往老人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午在“长者食堂”吃实惠的午餐;下午送孙子到“四点钟学校”做作业,有空他还会主动参与邻里中心的志愿服务,并赢得相关积分换取奖品。
如今,像杨老伯这样每天到邻里中心“打卡”的村民还有很多,邻里中心已成为厝边休闲娱乐、享受服务的好去处。
李福松表示,下一步,西门村将继续坚持整合资源、不断提质,继续打造“党建+”邻里中心特色亮点,提升服务能力,让群众主动来、愿意来,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本期策划: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本期执行:记者 林伊婷 秦越 通讯员 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