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数据赋能,让防灾减灾更智慧
潮水退去,滩涂显露。翩翩白鹭成群聚在一起觅食嬉戏,跳跳鱼欢快地跳跃,奏响了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美丽海湾交响曲——这是晋江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的一幅景象。
“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位于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北连晋江南岸公园,南与石狮海域相临。互花米草自上世纪80年代引种后疯长,高峰时泉州湾晋江海域互花米草面积达5000多亩,严重影响海洋生态功能与海岸防护。
今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图为省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在福州高级中学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地震逃生救援演练。(受访单位供图)
恒安集团联合当地救援队举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现在,互花米草渐渐不见踪影,滩涂重见天日。这些变化,离不开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地质矿产科科长王玉志告诉记者,通过此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晋江市121公里海岸线海洋灾害的“家底”。
2021年1月,当地启动了海岸线生态化改造,向互花米草“宣战”,清理了5026亩互花米草,同步修复了374亩鸟类栖息地,海岸生态化改造6.2公里。
同时,2912亩人工红树林在海滩上筑起了一道长长的绿色“保护带”。王玉志说,作为“海岸卫士”,这些具有消浪、缓流、促淤功能的红树林长成后,将大大降低台风、风暴潮对整个海岸线的损害,让老百姓的安全多了一道“天然屏障”。
福建师大地理研究所专家演示自然灾害观测与模拟。
近年来,类似的变化不断发生在八闽大地。从2020年开始,我省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部署,开展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三年来,我省高质量完成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应急等9个行业领域风险普查调查,采集约1307万项调查数据,通过大数据基本摸清了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家底”。
摸清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后,普查数据如何应用?如何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近日,记者展开采访调研。
心中有“底”
“我省自然灾害呈现显著的区域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山海特征。”省普查办副主任、省减灾中心主任周翔介绍,本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显示,近五十年来,影响我省的主要灾种有台风灾害、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且各灾种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台风灾害。全省各地市均有受台风灾害的影响,其中福州、莆田、泉州和厦门受台风灾害影响更为显著;福州和泉州受洪涝灾害影响相对显著;龙岩、三明和南平受干旱灾害影响相对显著。同时,福州和泉州受海洋灾害影响相对显著;南平、三明、龙岩和漳州受森林火灾灾害影响相对显著。
从受灾人口来看,主要受台风、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影响。其中,台风灾害受灾人口占比最高,为45.95%;其次是洪涝和干旱灾害,占比分别为28.77%、16.06%。从死亡人口来看,主要受洪涝灾害和台风灾害的影响,占比分别为48.27%、38.27%。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省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口和经济损失呈现逐年显著下降趋势,这与我省减灾能力的提升有直接关系。
“福建内陆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地震灾害,其中水旱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的灾情损失最大。”承担南平、三明、龙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评估与区划任务的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副院长王浩说,灾害主要原因是我省春季的梅雨季和夏秋季的台风天气会带来丰富的降水,加上我省内陆地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城镇建设大多分布在河谷盆地,山区丘陵河谷城镇受地形条件影响,很容易发生山洪灾害和城市内涝。
同时,福建内陆地区广泛分布沉积岩、变质岩等易滑地层,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脆弱,在台风暴雨和山洪灾害爆发时,也容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此外,我省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6.8%,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作为我省主要的林区,内陆地区在清明节前后和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时,森林火灾也非常值得关注。
据介绍,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我省作为全国重点森林火险区,现有56个县(市、区)被国家列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