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钞井村:一个卫生薄弱村的蜕变
凤凰池整治前是一个垃圾堆
整治后的凤凰池,环境优美。
一个自然资源欠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薄弱村,在村两委“挣一口”的激情下、村民踊跃参与的氛围中,仅用一年多时间,向村民“借地”搞绿化,前后清运出2400多车垃圾,村庄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村容村貌“脱胎换骨”,甩掉落后“问题村”的帽子,摇身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兵典范……
短短的365天里,在晋江市区英林镇钞井村,究竟发生了什么?昨天,记者随同泉州市考评中心、市市容市貌观察团一行十几人,驱车前往钞井村,对话村书记,探访基层村民,实地感受村庄的前后巨变,寻找巨变背后的原生动力。
昔日村中“垃圾场”
今成精品小游园
现场
感受
“仅仅几次覆盖全村的垃圾大清理,就运走2400多车垃圾,这个数字绝对真实。”站在路面整洁、绿地成片、环境清幽的村庄主干道上,女村委书记洪清瑞一边干练地向记者介绍,一边还和路过的村民打招呼。
钞井村系英林镇一个行政村,属英林镇区,与龙湖镇杭边、后坑、曾厝及英林镇英林村相邻。辖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由大乡、东溪、西溪三个自然村组成,分为12个村民小组。全村389户,本村户籍1395人,外来人员1000多人;全村80%以上人家有海外侨亲,在海内外乡亲超5000人,为晋江市知名侨乡。
原来是村里垃圾聚集地,经过一番清理,恢复堵塞了十几年的泉眼,周边再植上绿化树,架上路灯,池中堆上假山,设置喷泉,成了村民饭后假日休闲的好去处,而且还起了颇有深意的雅称——“凤凰池”;村中杂草丛生的水渠,在美化绿化的春风中,除草砌石,再围起仿古护栏,既消除安全隐患,又极富乡土特色;2014年9月,村中敬老院动工建设,并于2015年12月建成验收,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投入资金350多万元。为倡导低碳环保理念,该村试引进太阳能发电设施设备,建成晋江首个实现太阳能发电自给运作的敬老院。
针对村庄照明不足的问题,该村新增设智能化太阳能路灯100多盏,并计划再配置智能化照明灯200盏,实现村庄照明全覆盖。同时,该村还新设置治安视频探头135个、新型公厕3座、农村活动广场1座、门球场1个、村庄慢行道1公里、健身路径设施1套,另有儿童公园、村庄道路2.4公里等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在建中……
各方声音
从环境整治的突破到生成及实施村建项目,钞井村始终紧紧围绕“把人调动起来、将项目推动起来、让机制活动起来”的工作思路,坚持正视自身不足、整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发展“起步难”的问题。钞井村的转化发展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且来听听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村支书:件件小事效果非凡
洪清瑞,当地一名做服装的女企业家,去年7月,在村两委换届中,当选村支部书记,她坦言,面对没有经济基础、卫生环境落后的村情村况,虽然班子换了,但一大堆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后来,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拼一拼,说不定能做出点事情。”
村干部经过讨论,在去年8月份,就清理整顿卫生环境一事,公开在村里招人,“第一天,报名村民来了18人,当场我们就被感动了。”她回忆说,当得知尽管是村里事务,报酬不多,但有的人直接说“整的是家门口的卫生,就算没有钱,我们也会来的。”
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事情越来越顺,“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时候冒雨披着雨衣,也来义务打扫道路。”
这一切都发生在去年7月村两委换届之后,“我们没有做什么大事,搞卫生环境都是小事,但一件件小事放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却不同凡响。”她谦虚地说。
蹲点干部:
事在人为为事在人
王诗金,晋江市农业局干部,于去年7月被派到钞井村蹲点。他是这场村庄巨变的亲历与见证者。
“‘事在人为、为事在人’,工作的落实、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人’的做或不做。”他认为,钞井村的快速转化发展,得益于村级组织班子的团结奋进及村民的拥护支持。
为调动新一届班子干事创业热情,树立决心与信心,村两委班子及老协会代表、村民代表多次赴各地“美丽乡村”示范村参观学习。为谋划思路,该村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赴海内外乡贤集中地征询意见,并于今年正月初四邀请在外乡贤返村座谈,充分调动海内外钞井人参与共谋“新钞井”。
在环境大整治过程中,该村组织全村动员、户户参与,让全体村民参与到村庄卫生清理中来,村民的环境意识显著提升,在2次卫生暗访考评中,均有村民主动向考评组解释,甚至在村级篮球赛次日清晨,村民会自发前往球场清理卫生。随着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地实施,村民对村级班子创建“美丽乡村”重塑信心,许多村民主动到村委会建言献策。
村民:
环境好了大家受益
今年54岁的村民洪天全,家就在“凤凰池”边上,“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了,真有点接受不了。”他说,从小住在村里,村民垃圾随意乱堆,尤其是“凤凰池”这一带,简直成了垃圾场,“由于垃圾太多,把原来的泉眼都堵了。”
经过几次卫生大整治,原本的垃圾山不见了,草坪、树木种上;假山喷泉装上;到了夜晚,一盏盏路灯亮起,成了一处小公园,“有冲劲的班子,带着创业的激情,号召大家都动起来,才会有现在的变化,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他感叹地说。
据悉,目前为了谋求卫生管理长效化,村里已引进保洁公司,正在协商交接问题。
观察团:
“美丽乡村”建设
要建好更要管好
“走了这么多乡村建设,钞井村巨变,从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到长效机制的谋划,这其中有很多经验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市市容市貌观察团负责人这样评价钞井村前后一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比它优越、经济实力比它雄厚的村庄,在泉州地区还不少,但钞井村依靠现有的客观条件,把村庄整成这样,确实十分难得。”
他认为,卫生环境的整治,是一项繁杂、长期的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像钞井村村两委,把村民、当地企业家、海外侨亲等多种力量,合成一股,劲往一处使,无往不利,“在自愿原则下,村民个人最高捐款10万元,有的企业甚至拿出百万元巨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乡情之深,今后工作的开展会更顺利。”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只是一时冲动,为了名号而来,更重要的是为村民营造一处长久宜居的环境。”他表示,“美丽乡村”要建好,更要管好,“踏铁要留痕,希望保洁市场化后的钞井村,会越变越漂亮!”(记者 林福龙 通讯员 胡勇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