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晋江 > 晋江新闻 > 正文

晋江园坂黄氏寻祖数十年未果 祖宅或成溯源重要线索

2016-08-19 11:23 来源:泉州晚报 0

  不能认祖归宗,这往往被视为中华氏族群落最大憾事。在晋江园坂就有这么一支黄氏族群,他们的祖辈在数百年前由泉州府城迁往晋江,由于历史原因族谱不复存在,而地方史志也未见记载,近几十年来,这支黄氏族群始终徘徊在觅祖的道路上……

园坂黄氏祖宅内,敞开的三层石埕连绵而上。

“慕趣桥”本名其实是“墓厝桥”。

王氏墓志铭上有“黄坂”字样。

大门口石匾写着“紫云衍派”。

从旧照上可以看出,现今祖宅基本保留原来的格局。

村民同样奉祀着日月太保公

一石三佛、三佛一龛,蔚为奇观。

自在佛殿给人婉约的闽南气息

­  古祖谱遗失殆尽

­  晋江园坂村是泉州晋江市紫帽镇的一个村子。据说这里古时是一片桃园,故又名“古桃园坂”,另外它还有“苦桃园坂”之称。但很少人知道,这里也曾被称为“黄坂”。

­  园坂村内有一支黄氏族群,其族人黄建章日前告诉记者称,村名“黄坂”直至清乾隆壬子年(1791年)仍在沿用,这从近年村子里发掘出的两块清代丁氏、王氏的墓志铭上,可以得到印证。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村名几经更替才变成现在的“园坂”。在黄建章拿出的清代墓志铭上面,记者发现果然刻有“乾隆壬子年”“晋江三十二都黄坂乡”等字样。

­  黄建章表示,元代,他们这支黄氏的祖先来此地开疆辟壤,以姓为村名,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令人揪心的是,明清以来的古祖谱,由于历史缘故,都已遗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这支黄氏如今溯源困难。族人们仅知道的家族具体源头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一句话——“本族来自泉州南街,元朝迁居此地”。

­  “园坂黄氏是紫云黄氏之支脉,尊守恭公为始祖。守恭公生五子,遣五方,长子经出居今南安罗东埔头;次子纪出居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锦田;三子纲出居今安溪城厢参内;四子纶出居今翔安新圩金柄;五子纬出居今漳州诏安县邨。宋时称‘五安黄’即源于此。因族谱失传,本宗开基祖先暂无处考查,也就不知道到底是属于‘五安黄’中的哪一支。园坂黄氏衍生至今历二十七世,现有160多人。”黄建章这样说道。

­  别致建筑“连升三级”

­  园坂黄氏最为骄傲的是他们留有形似“五间张、棋盘筑”又似“同”字之状的祖宅。这座祖宅始建何时,已难稽考。不过,据村中老人的话说,当有数百年之历史。上世纪70年代,祖厅坍塌,宗亲黄书旭主动用石块石板做了一次小修,为族人所赞。1999年,由华侨宗亲、旅居印度尼西亚的黄书铜先生捐建了主厅及其两侧之大房。后来,再集全村宗亲之力重修余处,于2009年3月竣工。

­  园坂黄氏祖宅建筑确实与多数闽南建筑格局不太一样。一进大门,只见敞开的三层石埕连绵而上,一层还比一层高。厝内并无常见的“顶落”、“中落”、“前落”之分。正中即为公妈厅,两侧有大房,下设厢房,简洁明了,一气呵成。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见了此厝惊叹不已,表示这样的祖宅建筑在闽南十分罕见,它的外形有点类似“同”字壳建筑,而三连石埕则可能蕴含“连升三级”的美好意喻。独特的建筑有可能是园坂黄氏的某位祖先创建的,这也为以后寻根问祖留下了不可忽视的“符号性标记”。园坂黄氏族人还找出了祖宅旧貌照片给我们对比。相较之下,的确现建筑大体复原了旧厝的建筑格局。

­  如今祖宅大门有对联“紫气充祖庭千秋,云霓映宗祧万隆”,门上两石匾分别为“紫云衍派”和“黄氏祖宅”;石埕进一柱联“祖功宗德光世泽,子孝孙贤振家馨”,进二柱联“祖先开基号黄坂,宗裔传承展鸿图”,进三柱联“一生营拓守恭公,五安朝拜檀樾祠”,进四柱联“黄歇忠族脉弘光,黄香孝江夏传芳”。不过这些柱联看上去应为现代所作,能透露的氏族来源信息十分有限。

­  “紫坂古地”存独特信俗

­  离园坂黄氏祖宅不远处有座粉髹一新、金碧辉煌的宫庙——“紫坂古地”。据黄氏族人介绍,这座宫庙也是自古就存在于园坂村中的,是园坂民间信俗的重要发祥地。

­  据介绍,“紫坂古地”原名“石室宫”,内祀都主公、日月太保公、文昌官、令侯公,以及大妈、二妈等,宫址在园坂村正南(那里俗称“五担埔”),原有三片石为主要标记,今宫内保存有古青石香炉一座。据传,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该宫曾遭受兵乱摧毁殆尽,道光二十年(1840年)于新址重建,直至现在。176年间,整座宫宇虽经多次修缮,但在上世纪末仍濒临倒塌,经乡贤倡议在原址重建,并重塑诸神明金身。如今,“紫坂古地”每年农历六月廿三都为都主公庆祝诞辰。

­  “紫坂古地”殿中有日月太保公,这在泉州不算罕见,他们常被视为儿童的保护神。但据园坂人介绍,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是,这里的日月太保公除了是儿童的保护神外,还是教导儿童读书习字之神。在他们身后站立着的是文昌君,则是用来祈求文运功名之神。这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是否与园坂黄氏的来源有关呢,就不得而知了。

­  踏上漫漫寻祖路

­  如今的园坂村内,居住着的除了黄氏外,还有蔡氏等几个姓氏族群。从上世纪后期开始,园坂黄氏就持续不断地在寻根问祖,试图将族群根脉与紫云黄氏的五支大分脉进行对接,但这些尝试迄今仍无结果。就在前不久,其族人还与泉州紫云黄氏宗亲会秘书长黄嘉民取得联系,请求其在众多紫云黄氏族谱中协助寻找园坂黄氏族源,尚无发现。

­  由于园坂黄氏来自“泉州南街”,循此线索,族人曾怀疑该族是否与鲤城区锦浦黄氏有关联,但后来也发现没有任何古文献或族谱支持此说法。黄真真曾数次前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市图书馆等处,试图寻找园坂黄氏的族源资料,同样未有收获。

­  不过,黄建章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园坂村内如今有一座小桥名为“慕趣桥”,实际上,在古代这座桥的本名是“墓厝桥”,“慕趣桥”是后世以闽南语谐音为其重新命名的。那为什么叫做“墓厝桥”呢?黄建章解释称,黄氏先人徙居此地后,明代时,同宗的金墩黄氏有位祖先选址葬于“黄坂都山”,金墩黄氏嘱托园坂黄氏基于同宗之谊代为“看墓”,金墩黄氏还在村边建一座三开张三落的大厝,名曰“墓庵”厝,供祭祀、扫墓时休息之用。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旁边的小桥有了“墓厝桥”之称。

­  “如果金墩黄氏的族谱中对此古墓有记载的话,很可能就能提供园坂黄氏氏群的某些信息,这对于园坂黄氏寻祖或有帮助。”黄建章称。但是,由于该墓的墓碑上没有写出墓主名字,寻祖又陷僵局。

­  “因谱料缺失,我们这支紫云黄氏一直处于‘找不到组织’的状态,难究源流支派。但通过摘录古资料,阐述近代氏族所见所闻所知,记录历史风物的方式,我们还是积累下一定的氏族宝贵信息,也许有一天这谜真能解开。基因代代相传,血脉不会断流,我们也会继续这寻祖之路。希望有一天梦想能变成现实。”黄建章缓缓地说道。

­  南天有古寺石佛八百岁

­  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有一片滨海梵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天禅寺。古寺从无到有,由宋至今,已是800多年匆匆。该寺初号石佛岩,清代威略将军吴英重修时,取其“泉南佛国”之意而予名“南天禅寺”。寺庙以自在佛殿石窟内三尊古旧石佛为重心,一石三佛、三佛一龛,另有众殿堂与之一同耸立人间,散发安详与慈悲。

­  相传,宋嘉定九年(1216年),僧人守净经过当地夜里见其石壁有灿光三道,遂而募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尊石佛,他们合称西方三圣。而后,殿宇逐年增加,渐成规模。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曾于寺旁大石壁上刻下“泉南佛国”四个大字,现今仍存。其旁,还有清光绪年间泉州知府李增蔚题刻的“嵩岳降神”四字。

­  自在佛殿在南天禅寺中最是古老,它依巨岩崖壁而建,主殿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给人婉约的闽南气息。进入其内,只见正中除三尊古石佛之外,另有诸天菩萨、韦陀菩萨与弥勒佛、四大天王等一同接受信众供奉。

­  该寺还有一幢“石林精舍”,建筑以花岗岩为主要材料,显得十分别致。舍前有方圆石柱六根,附有对联,建筑顶端立宝葫芦一对。一层建筑是1957年由该寺住持禅宽禅师兴建完工,其内诗联匾文皆为禅宽禅师亲自编撰、书写,不但文辞典雅,而且书法端庄圆润。一年后,另一任住持元仪尼师续建其二层建筑;2008年,住持理山尼师将之改建为三层规格。而今59年时光恍然而过,一层建筑石色已显泛黄,带出浓浓的光阴味道。石林精舍,包含着现今南天禅寺的斋堂与僧寮,它无声地阐述着南天禅寺慈悲与博爱的故事,让人无法忽视,难以忘怀,也让南天禅寺更具人文、宗教之魅力。(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洪少霖 /图)

­  莫忘来时路

­  先人的血汗,历代的拼搏,今人的经营,中华大地上的每个氏族群落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们都会经历白手兴家之困,辟壤拓土之苦,以及开枝散叶之乐。虽然人事有起落,时光尽纵横,但每个氏族也都曾有过辛酸与骄傲,那高悬于祠堂之上的白匾黑字,绝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更为了鞭策。一个人的成就不管有多大,与这一环接一环的“血脉多米诺效应”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而我们现在的努力,不仅是要让自己过得更好,也是为了令后代能走向繁荣昌盛。

­  园坂黄氏的寻根之旅不算顺利,数十年竹篮打水。甚至有人说,现在已经是高科技时代了还寻根问祖,用闽南俗语说是“憨得出汁”。但他们给记者的感觉是,哪怕再艰辛,仅是为了回望一眼,明白自己从哪里走来,明白家族生发于何处,也是值得的。这种追根溯源的决绝之心,是对祖先的敬畏,亦是一种感恩。没有过去,何言将来!(吴拏云)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晋江安海一黑驾校“改装车”当训练车被查扣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