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折子戏公益专场演出在晋江戏剧中心举行
25日—26日晚,“大美晋江”惠民舞台工程高甲戏折子戏公益专场演出在晋江戏剧中心举行。本次专场演出,演员们为戏迷们奉上了《捉放周瑜》《磕碑》《换包记》等三出精彩的折子剧目。
在这三出经典折子戏成功演出的背后,得益于三位高甲名师亲自执导、执教,他们通过这些经典的折子戏,无私地将自身的本领、“绝活”都传授给年轻一代演员。
据了解,演出由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承办,由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演出。本报记者_董瑞婷陈巧玲文图
以戏促传承老师傅手脚并用传“本领”
杨继业兵败两狼山,既无援兵又有追兵、经丧子之痛濒临绝境之时,却仍慷慨激昂、与三军将士同袍相惜。最后,杨继业以身报国的精神,撞死在李陵碑下……一出高甲折子戏《磕碑》,充满了苍凉悲壮,陈荣星扮演的杨继业表演感人,令现场观看备受感染,不禁泪下。
“要演好杨继业这一个角色,要准确地把握这个人物的内心情感,只有思想上融入这个角色中,表演的时候,语言、动作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演出结束后,卸妆后的陈荣星一身热汗,由于《磕碑》这一出戏中包含有唱念做打,对声音的要求又高,一出戏下来,运动量差不多是边跑边唱跑5公里。
观众虽然满意,但是陈荣星自认为自己的表演,和指导老师姚道成还要差很多。为了彩排这出戏,姚道成近段时间以来,天天和陈荣星一起排戏。
“姚道成老师言传身教,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总能给你带来启发。”陈荣星说。
姚道成是非遗项目泉州高甲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晋江市劳动模范。他1960年考入晋江高甲戏剧团,师从高甲戏表演艺术家肖迪吉,深得真传,专攻文武老生,声、色、艺俱佳,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有扎实的基本功。姚道成还能演能导,为晋江民间职业剧团导演二三十个大戏并多次获奖。
和姚道成一样热心培养年轻演员的还有王炳辉。王炳辉的音色洪亮,风格粗狂,刚毅勇猛,威壮鲁莽,善于利用其过硬的基本功体现形形色色人物特征。在排练《捉放周瑜》这出折子戏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特征,在指导新人的时候,王炳辉常手脚并用,以身示范,令年轻的演员们感动不已。
柯派传承人
改编抢救传统柯派折子戏
三出折子戏能够演专场,主要还是得益于最后压轴的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传统折子——《换包记》。
《换包记》在继承高甲柯派的传统表演方式基础上,又有创新。情节设置上,采用“倒叙”手法,将公堂戏放在开头,后引出为何到公堂。同时,该剧还融入了当下的生活元素。
《换包记》的导演曾文杰是柯派第二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原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团长。曾文杰师从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创始人柯贤溪,并向高甲名丑李珍蕊学习傀儡丑表演。曾文杰的戏路较广,善演女丑,更以公子丑、傀儡丑见长,他的表演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傀儡丑表演模仿逼真,活灵活现,尤重人物刻画,入骨三分。
《换包记》是高甲柯派的传统剧目,曾文杰说,以前,他跟着柯贤溪老师傅在学剧的时候,老师傅用的是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剧本,台词都是一句一句背下来的。现在,为了恢复这出折子戏,也为了通过这出戏培养柯派艺术的传人,曾文杰将该经典折子戏进行再改编,写了剧本,将原来30分钟左右的戏,改编成时长约一个小时、具有舞台综合艺术的中型戏,戏中演员都是新生代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