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建档
5月27日,晋江市档案局、晋江市文体新局联合召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建档”座谈会,晋江市20多位各级的非遗传承人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据悉,即日起至今年年底,晋江市将正式启动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建档活动,以口述档案的形式,对晋江的各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建档。
晋江市档案局局长黄项飞说:“晋江的文化积淀深厚,是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首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囊括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口述档案是历史档案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根据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整理而成的文字资料。希望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建档活动,进一步传承晋江的人文历史,记录晋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
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黄良也表示:“晋江的非遗传承人是晋江非遗的精英和代表,是晋江的‘宝贝’,都有拿手的‘绝活’,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更好地传承晋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截至目前,晋江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项目共有3项,国家级4项,省级3项,泉州市级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8人,泉州市级22人。
陈芳财为您讲述水密隔舱技艺
陈芳财在介绍水密隔舱技艺。
口述人:陈芳财
人物名片: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出生日期:1948年9月24日
古代的船型,为什么和现代的结构不同?古代的船行驶全部靠风力,船越大,需要的风力越大,它才能前进。没有风,船就走不了。比如,3米长的一艘小船,帆就要2米,这样六七级的风吹着,船就会走。
因此,如果船越大,帆也要足够大,船上的桅也一定要够粗,不然风吹帆动桅会受不了。那么,没有风的时候,船怎么走呢?古代主要靠摇橹,小船的橹一个人就摇得动;大的船,一支橹要10多人一起才能摇得动。
现代的船则靠发动机发电,不用帆,航速好,船行走是正向。而古代的船则不同,由于桅和船的长度差不多,桅又是立在船中间,风吹来的时候,帆会偏向一边,因此古代的船只在海上都是倾斜地航行,这也是为什么船上要有压舱石来平衡船只。
俗话说,行船三分命,古代行船的风险比较高,而采用水密隔舱技艺造的船只则可以大大地提高船只的安全性。
首先,采用水密隔舱技艺建造的船只本身就比较牢固。船只因为在海上是倾斜地航行,因此海水经常会冲上甲板,甚至灌进船舱,但水密隔舱的船只不会全部船舱都进水,即使有一两个船舱进了水,船也不会沉、不会翻,还可以继续航行。船员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处理船舱的进水。再者,船只在海上航行时,如果不小心撞到石头,或触到暗礁,只有触碰到的船舱会进水,其余的船舱不会受影响,整体来看,船还是有浮力。如果进水较严重,也可以驶到就近的港口或陆地进行修补。如果不是水密隔舱的船,一旦触礁,整艘船都会下沉。
还有一个好处是,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水密隔舱中的不同舱区可以堆放不同的货物,液体、固体,或者有味道和没有气味的物体可以分开来放,相互都不会影响。
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已经有了,发明的人历史上没有记载。700多年前,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又流传到国外。我们发明水密隔舱技艺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董瑞婷 叶尚发 吴滢滢 文字整理 陈巧玲图 记者 董瑞婷 通讯员 洪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