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晋江 > 晋江新闻 > 正文

那一年 我们“众筹”建起的晋江“爱心亭”

2016-04-12 15:41 来源:晋江经济报 0

­  在晋江市区敏月公园里,有这么一座爱心亭,她不仅可以遮风挡雨,更是被寄予了无限爱心。她于2014年4月由本报与晋江市政部门联合发起众筹建设,每一个环节都问计于民,凝聚了广大热心市民的爱心。如今,爱心亭已成为敏月公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本报与爱心读者特殊情缘的永久纪念。本报记者_沈茜秦越文图

­  看如今白色六角亭撑起一片“小晴天”

­  日前一傍晚时分,记者再次来到敏月公园,从西大门跟着锻炼的人群往里走,一座依旧崭新的白色六角亭映入眼帘。亭子里,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聊天(右图)。

­  “我每天都过来散步,走累了就在亭子里歇歇。”年过七旬的庄老伯告诉记者,近日天气不稳定,有时候去公园锻炼碰上下雨,大家就会来到亭子里避雨,“有了这个挡风遮雨的地方,我们方便多了。”

­  这座看似普通的爱心亭,她的建成,实际上是本报与市政部门联合发起对敏月公园公共设施设备开放认捐渠道的首次尝试。她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民众太多的关注、创意和爱心。

­  从策划、发起认捐、征名、动工建设到撰写碑记等一系列工作,历时7个月,爱心亭才完成建设。活动期间,我们收到29笔爱心款,总金额达59899.98元。这一数字,凝聚了一片片值得珍惜的心意,让这个爱心凉亭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石头亭,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  作为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晋江市市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邀请市民、企业、团体参与共建,是为了激发市民保护公园公共设施的意识和热情,培养市民的公益心和归属感。通过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最终实现敏月公园爱心亭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  忆当初市民来众筹撑起一座“爱心亭”

­  这座爱心亭对76岁老人朱永兴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曾两度得癌的他,为了纪念和感恩他已故老伴陪自己走过11年的抗癌路,特意为爱心亭捐款1000元。

­  这两年,朱老伯从青阳搬去了池店,由于腿脚不便,很少来青阳。可是只要回来,他就一定要去敏月公园看看爱心亭。“这里刻着我们夫妻俩的名字,寄托着我对老伴的哀思。”他说。

­  爱心不分地域。石狮人谢家启曾特意从石狮赶来晋江,以其家人名义捐了两笔分别为999.99元的爱心款。揭牌仪式当天,在南安上班的他还特意向老板请假,从南安坐了近两个小时的汽车赶来青阳参加。

­  当记者再次联系他时,他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他曾带母亲来敏月公园看看爱心亭。“母亲看到亭子和名字之后开心地笑了,这让我很欣慰。”谢家启说,自己通过这样的爱心方式是想表达对家人的孝顺和感恩。

­  当时年纪最大的81岁老人王及时捐款2000元,希望为公益事业出点绵薄之力;退休教师吴清华、潘庆梅夫妇捐10000元表达对公益事业的绝对支持;东石一位网友“平凡人”在母亲节当天,以父母名义捐了300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内坑黎山村的张金荡,在妻子生日来临之际,以妻子的名义认捐爱心亭作为生日礼物,用心而浪漫;晋江市新侨中学初一四班全体师生将义卖所得的500元善款捐给了爱心亭;内坑小伙子林良阳认捐999元爱心款纪念他和女友的爱情……

­  积沙成塔,涓水成河。没有这些爱心人士,就没有今天的爱心亭。每一笔爱心款,不仅造就了爱心亭的落成,更是牵扯出捐款者心中与敏月公园剪不断的情缘,还有一个个背后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心愿。

­  如今,爱心亭建好已经一年多了,由于市民的爱惜与呵护,目前没有受到损坏的痕迹。而这座爱心亭和石碑上的名字,还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铭记……

­  征集令

­  从2006年到2016年,10年了,你在哪里?你和晋江经济报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又有哪些话要告诉我们呢?不如来一场时光倒流,找寻我们一同走过的记忆。

­  在此,欢迎读者朋友通过本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或热线电话,说出你的故事和心声,当然也欢迎读者提出意见或建议,为本报的发展建言献策。

­  1.活动时间:4月8日—4月30日

­  2.参与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晋江经济报”、新浪官方微博@晋江经济报,并在平台上留言说出你的故事;也可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2003110,向工作人员说出你的心声;还可以来信参与,地址为晋江市迎宾路计生服务中心8楼热线处(来稿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晋江体博会首设韩国馆 参展韩国单位企业达30多家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