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晋江 > 晋江新闻 > 正文

文在池店城:凤池古风 不忘初心志慈善

2016-02-05 08:55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2月5日讯 有闽南语传播的地方,就有人知道“富不过李五”、“善不过李五”这样的说法。李五传说已经成为第二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池店是闽南著名的侨乡之一,旅居海外华侨、台港澳同胞5万多人。李五是早期闽商的杰出代表,见证家乡池店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贡献。同时他富而不奢、乐善好施的精神还在影响着许许多多的后人。

吴鲁故居(胡丹扬 摄)

吴鲁故居(胡丹扬 摄)

李五雕像

李五雕像

  后人尽心 自费著书传扬李五

  2016年,70岁的李清波有两个愿望:“李五传说”能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所撰写的第三本关于李五的书付梓。“李五传说随着泉州人漂洋过海,在世界闽南语通行的区域都广泛传播,有朝一日能成为国家级项目也是实至名归。”

  20多年前,一次意外的车祸夺去李清波的下肢。或许继承了先祖李五的经商头脑,李清波原本做种子生意顺风顺水。突发意外后,他调整心绪,将精力投向李五史料的搜集整理。“之前李五的传说流传在口头中,很少有文字资料记述。”李清波开始自费雇车,听说哪儿有会讲李五传说的人,就亲自去听一听并记录下来,足迹遍及南安、惠安、洛江等地。这些年他笔耕不辍,自费出了两本关于李五传说的书,出宣传碟片,还有介绍李五的优秀后裔——音乐家李焕之的三本书。李清波的行为也得到了池店镇政府的支持,并时常邀请他到池店的中小学,为孩子们讲李五故事。

  李姓是池店大姓,李清波搜集整理池店李氏的资料,并出版了族谱。他介绍,李五家族世居晋江池店,如今至少十余万后裔衍播海内外。除了本土外,还有旅居瑞士、越南、印尼、菲律宾、美国、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菲律宾凤池同乡会已成立数十年,常在年节率后裔返乡到家庙和祖墓祭祖。同乡会捐资助学,比如由华侨李祖荫独资兴建幼儿园,又独资创立教育基金会。如今他的孩子接过了同乡会的事务,也将到家乡池店继续兴办教育。

  有史有据 文人仕子自古辈出

  位于晋江之畔,池店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明。早期就有相当多人口居住,考古专家曾在池店附近区域发现南朝隋唐青瓷,说明这里很早就有人居住。

  除了明代大慈善家李五鼎鼎有名以外,这里可谓是读书人的风水宝地。从唐代设置科举制度以来,池店出过5名状元、2名榜眼;3名宰相、3名尚书。其中有“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徐晦、“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明代潘湖欧祠山的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清末状元吴鲁。

  池店名胜古迹有溜石塔,它始建于宋朝,又名“江上塔”。这座塔为引导古代过往船只而建,见证了晋江出海口历史。2010年10月,溜石塔公园落成,占地30亩,成为江滨南路景观带靓丽一景。

  为了弘扬慈善文化,竭力保护文物,池店建立“李五纪念馆”、竖立“李五雕像”,重修吴鲁状元故居等。

  数说池店城

  四年助学金 近百万元

  以池店中心幼儿园为例,幼儿园创办于1958年,1995年爱国华侨李祖荫先生慷慨捐资100多万元创建“东贵楼”新园舍。兴学重教的李祖荫先贤三次投资200多万元独建园舍,占地总面积7600多平方米,“东贵楼”和“祖荫楼”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

  旅居菲律宾的林玉燕女士近年捐资修建了池店唐厝小学育英楼、良燕教学楼和文玉大礼堂。几年来,在林玉燕女士捐资上千万元投入学校建设后,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池店镇政府持续开展“爱心助学”“帮就学”活动,2012年至2015年共有416名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受到教育资助,总金额超过98万元。大学生是最大的受助群体,共有326人,救助金额达880500元。还有高中生41人,救助金额54300元;初中生15人,救助金额8100元;小学生16人,救助金额12500元;学龄前儿童18人,救助金额25000元。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绿在池店城 广植花木 城市中心有绿洲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