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河市中心小学建校百年 晋江档案馆收藏其珍贵民国档案
闽南网10月17日讯 河市中心小学原名大猷乡中心国民学校,建于1915年,今年刚好建校百年。昨日上午,在晋江市档案馆,河市中心小学黄东旭校长向档案馆赠送锦旗,感谢他们帮忙找到了学校民国珍贵档案。翻看从该馆找寻的1942年到1948年民国时期档案,黄校长动情地告诉海都记者:“找寻了一年多,这些资料对我们学校务必珍贵。”
找寻一年多,终于在晋江档案馆找到珍贵民国档案
晋江档案馆工作人员许文星告诉海都记者,学校刚来申请查找时,以现名查找无果,在经过多方考证后才确定了原名,幸运的是,在馆藏中找到了不少民国时期该校的校务状况表、校长教导学员名单和当时教师的“工资单”等。
其中,颇为有趣的是,1946年4月份的一张《员役领支食米折发代金清册》显示,校长、教导、总务、体育主任、教员不论职务高低,领支食米数均为45斤。
晋江地方志专家蔡长安说,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发放方式可能与当时时势有关。
仔细查看这些档案发现,当时的课程表可谓惜时如金,小到10分钟的“写字”时间都一一标出,且内容丰富,除去每天必需的升降旗及课外活动,正式的课程多达13门,其中和语文学科有关的课程占了所有学习时间的近一半,其中包括每天一到两节的语文常识,以及说话、作文、写字等,与现在的课程表对比,语文类课程所占比例大了不少。
除了课程设置,当时的小学生们在课堂上学的东西也大不一样,以往不少小学开设的“劳技”课现在已难觅踪影,可在当时四年级上学期的课程表里,劳作课平均两天就有一节。“当时的劳作课主要以培养实用性劳动技术为主”。
泉州市民陈老先生上世纪40年代初曾辗转就读佩实学校(现通政小学前身)、卓然小学(现泉州市实验小学前身)和平民小学(现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前身),他回忆,当时大多数小学生的劳作课,老师都会教大家怎么用木头做凳子等小家具,年纪大些的还可能学到做桌子和床的手艺。(海都记者 陈紫玄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